【兩岸服貿協議】系列評論

【兩岸服貿協議】系列評論

2012年底,台灣島內青年運動蜂起,以「反旺中」(反媒體壟斷)為濫觴,「中國因素」被端上檯面。2013年,兩岸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架構下,開啟第一輪的服務業貿易談判。對於許多反對者而言,由國共兩黨推進的兩岸經貿談判,坐實了「泛藍+兩岸資本家+中共=中國因素」等式,「中國因素」成了2013年反對運動的潛台詞,一路延燒至今年(2014年)3月的「反服貿」占領立院。原本僅作為兩岸經貿談判一環的服貿協議,被推上「反國民黨─反中」的浪頭,而長達近一個月的占領立院行動,更捲動各種支援網絡,台灣的政黨政治、學生社團、社運與工運的板塊,在一個月間挪移與重整。但觀其論述,不難發現一個弔詭:反服貿,並非針對服貿所開放的項目與尺度,而是攻擊由國民黨所主導的對中談判平台、服貿審議不夠透明的程序問題,進而要求程序民主。

2012年底,台灣島內青年運動蜂起,以「反旺中」(反媒體壟斷)為濫觴,「中國因素」被端上檯面。2013年,兩岸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架構下,開啟第一輪的服務業貿易談判。對於許多反對者而言,由國共兩黨推進的兩岸經貿談判,坐實了「泛藍+兩岸資本家+中共=中國因素」等式,「中國因素」成了2013年反對運動的潛台詞,一路延燒至今年(2014年)3月的「反服貿」占領立院。原本僅作為兩岸經貿談判一環的服貿協議,被推上「反國民黨─反中」的浪頭,而長達近一個月的占領立院行動,更捲動各種支援網絡,台灣的政黨政治、學生社團、社運與工運的板塊,在一個月間挪移與重整。但觀其論述,不難發現一個弔詭:反服貿,並非針對服貿所開放的項目與尺度,而是攻擊由國民黨所主導的對中談判平台、服貿審議不夠透明的程序問題,進而要求程序民主。

唯有從與資本對立的工人階級的角度來檢視來自台灣資本在中國的流動與擴張,才能夠正確看待台資╱台商對兩岸工人同時間的影響,唯有正確認識台資╱台商對中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影響,才能夠翻轉當前主流統獨陣營均以台商╱台資(而非兩岸工人)馬首是瞻的頭腳顛倒認識論,進而看見資本在兩岸間流動對兩岸工人階級命運與未來的高度關聯性,而致力於嘗試摸索出真正以兩岸工人利益為優先的共同政治、經濟主張,並追求最終建立全世界工人連帶的視野與契機。

不論是ECFA、《服貿協議》,作為北京官僚層長期以來拉攏、引入台灣、香港資產階級的一環,隱含的是中國當前急速市場化的種種惡果,可能將此更加惡化。台灣資產階級對工人的種種剝削、掠奪、壓榨惡行,可能將更加延伸到中國工人階級身上。試看:過去是「把員工當動物」的富士康大肆剝削中國製造業工人,如今可能是壓榨非典人力成習慣的統一企業登陸欺壓中國服務業勞工、熟稔官商勾結以併吞公股銀行聞名的富邦金控大舉進入中國大陸布局。而當它們能登陸積累資本、壯大自身勢力,也更將能回頭欺壓台灣工人階級。這是我們深切批判與反對此種資產階級優先的兩岸經貿整合的原因。

我們很簡單地相信台灣就是一個民主國家,而中國就是一個對於台灣存有企圖的專制國家,那我們也必須看到是誰導致台灣看似一步一步地被中國統合。1990年末,台灣產業資本家因著製造業越趨成熟、國際競爭加劇使得利潤下滑,資本家覬覦中國廣大可剝削勞工與龐大市場陸續遷廠西進,自此台灣資本家與中國成為互利共生,留在台灣的廠商也不得不面對同業西進所產生的低價競爭。產業資本家對於中國的依賴從在地投資不斷趨緩、就業需求持續不振就可看出,台灣不再是生產基地,而是在股市房市套利、賺政府補貼的地方。

在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上,東亞區域一方面面臨到結構的轉變時機,另一方面,美國為首、圍堵中國的新冷戰結構也正在深化。政治上,漸次化解兩岸長期分斷下的敵對情感,以及整體東亞區域間的和平,是突破新冷戰結構與東亞日益緊繃的軍事危機的一條出路。這與朝鮮半島的和平發展、南韓與琉球的反美軍與軍事基地的情勢相互呼應、互為助力。但也因為區域中各地彼此牽連,任何一方的反動,將成為共同前行的障礙。從經濟鬥爭來看,台灣在區域製造業網絡的垂直分工下,內在地聯繫著兩岸工人階級與境內移工狀況,也外在地影響到區域當中整體工人階級狀況,這是是否加入、如何加入一個區域經濟體的首要前提。

資本積累的危機趨勢將持續存在。儘管國家會通過新一輪的改革(比如土地私有化)以及對外開放(比如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來延緩危機的爆發,但是如果不拋棄對抗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那麼危機趨勢就會繼續存在,並遲早以劇烈的形式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岸工人階級的團結就大有可為。工人階級可以利用資本分工體系在不同地域的工人之間建立起聯繫,交流生存狀況、工作條件和鬥爭經驗,在集體行動時爭取實現聯合行動。

編按:這篇文章刊登在《跨時》雙月刊2013年12月2014年2月合併號。 「只要人們還沒有學會透過任何有關道德、宗教、政治和社會的言論、聲明、諾言,揭示出這些或那些階級的利益,那他們始終是而且會永遠是政治上受人欺騙和自己欺騙自己的愚蠢的犧牲品。」 ──列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1] 一,緣起

編按:文章的上半部分刊登在《跨時》No.5+6合併號。 (二月), 見在國際工人運動低谷和資本主義危機之際的回顧與展望 ──回應苦勞網【兩岸服貿協議】系列評論(上) 五,中共官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