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給下一任總統的政策建言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email protected]
2023/05/11

下一個四年是救台灣人口的最後機會!
端賴結合育兒+勞動+性別平等政策

台灣在持續二十年左右的超低生育率後,即將面臨人口結構的塌陷、勞動力及產業的塌陷,亟待即時逆轉,否則將無以為繼。下一個四年是救人口的最後機會,2024年總統大選在即,這無疑是下一任總統無可推諉的重責大任。

聯合國「人口暨發展計畫」於2019年發佈研究報告《各類低生育率對策成效如何?》直指,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程度高的社會,見證了頑固的極低生育率,例如東亞國家,包括台灣、南韓,這些國家提供有限的公共托育服務、對女性就業支持度低,以至於陷入「生育率低、女性勞動參與率低」的「雙低」困境。該研究報告以北歐國家-瑞典說明,逆轉雙低劣勢,端賴「育兒+勞動+性別平等政策」,以達到「生育率高、女性勞動參與率高」的「雙高」多贏局面。

再者,2021年挪威研究團隊於《人口與發展評論》發表實證研究《政策能否阻止生育率下降?(準)實驗文獻的系統回顧》,彙整自1970年代以來,各先進國家政策對生育率的影響,再度證明「大規模擴建公共托育服務」和「育嬰假」兩項政策一起實施能積極提升生育率,有效緩解女性兼顧工作者和母親角色的衝突,一方面降低機會成本提高生育率,同時又增加女性的勞動參與。托盟因此向各政黨下一任總統候選人指出,現階段亟待實施下列政策:

破除傳統刻板性別角色,奠立性別平等的社會基礎工程
建立0-12歲不中斷的普及公共托育服務,包含

0-2歲:實踐居家托育服務公共化,並提升質與量
2-6歲:廢除準公共化幼兒園,並改革公幼,普設免抽籤、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公共幼兒園托育服務(公幼+非營利幼兒園)
6-12歲:擴充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達30%

建構友善育兒的職場,創設彈性育嬰假

在當今台灣,女性站到人口難題的中心點上,應為經建政策的中心考量。托盟敦促總統候選人,為因應新世紀的女性角色、新世紀的家庭型態,應大刀闊斧,加速投資性別平等,從公共托育服務和勞動職場兩大領域,支持女性就業、支持家庭雙薪工作共同養育。根本性的解決台灣的人口危機,方能永續勞動力、維持經濟成長的動能,讓台灣站穩在全球不可或缺的位置。

台灣正面臨嚴峻的人口危機

台灣總人口2千3百萬人,人口結構為青壯年(15-64歲)佔主力70.4%,幼年人口(0-14歲)佔12.1%、老年人口(65歲以上)佔17.5%。去年生育率掉到了0.87的新低點(按:生育率是平均每位女性一輩子所生育子女人數),新生人口持續折半中(按:父母平均生育約2名子女,才能維持穩定的人口結構),而高齡人口比例不斷增高。

據國發會低推估(以生育率0.9計算),不到半世紀以後,於2070年總人口數將減少815萬,減幅高達1/3,來到1千5百萬人。屆時幼年人口比例將近乎砍半,老年人口比例則是現在的近3倍,形成「幼不到一成、老則近半」的結構;社會主力的青壯年人口(工作人口)則大幅下降為46.5%,略低於老年人口。

下一任總統必須了解,上述人口趨勢,是台灣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

台灣特殊的倒V字型女性就業曲線與「雙低」現象

北歐各國之所以能夠超前部署,是因為他們早就看出「女性站到了人口難題的中心點上」,因此「女性成為經建政策的中心考量」(挪威學者Helga Hernes 1987年語)。台灣今天無疑也有必要將女性作爲經建政策的中心考量,這不僅為了女性,更是為社會的許多重要面向著想。台灣遲遲不知道要這樣做,以致落入層層危難。於1990年代,年度《勞動力調查》屢屢於分析中指陳,只要提升女性勞動率一、二個百分點即足以解除勞動力缺,可惜政府旋即轉而求助於外勞,錯過了治本的作為。

接著在2006年於經濟永續會議中,外資企業表示他們面臨的難題是留不住優秀台灣女性員工。當時的勞委會據此作出「台灣女性職涯曲線及國際比較圖」,此圖顯示,跟其他國家比較,台灣女性職涯曲線呈現獨樹一幟的倒V字型,顯示台灣女性在婚育年齡後陸續退職,進入中年也持續退職,有去無回,一瀉千里。經濟永續會議經濟及勞動組以此圖及相關數據為根據,決議「補足勞動力缺口之作法,應以促進女性就業為第一優先」。但這一次也再次錯過,以致到2023年的今天,獨特的倒V字型女性職涯曲線始終不動如山(見下圖)。受影響的不只是勞動力而已,更是生育率!其間關聯,是解開低生育率危機的關鍵密碼。

2021年各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單位%)

     年齡

國家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以上

整體

瑞典

40.7

69.7

82.4

87

87.1

91.1

91.8

90.1

88.8

69.8

14.5

70.9

德國

26

69.2

80.9

81.3

82.3

84.6

85.4

83.9

79.4

58.5

5.4

55.5

日本

20.1

76

86.9

79.4

77.7

79.9

81.4

80

74.7

62.2

18.4

53.5

韓國

9.5

51.2

75.5

68.6

59.3

63.2

67.9

68.8

62.9

51.4

28.6

53.3

台灣

7.8

57.9

89.9

86.0

81.9

77.4

76.1

64.4

45.4

26.0

5.3

51.5

由上圖可知,生育率與女性勞參率息息相關,瑞典、德國女性從婚育至60歲,勞參率持續維持在高檔,生育率也最高(2021年分別為1.67與1.58),形成「雙高」。日本女性勞參率居中,其生育率(1.3)也居中。而韓國女性25-49歲育齡女性兼顧就業與婚育的困難度最大,其生育率當然墊底(2021年為0.81,2022年降至0.78);倒V字型曲線的台灣,育齡女性勞參率高於韓國,生育率也稍高,2021年為0.98,2022年降至0.87。這些數字形成一幅尋寶圖,藏著台灣女性生涯困境與低生育率形成因素,以及解決之道。

台灣和韓國落入「雙低」(低生育率+低女性就業率),關鍵原因在於,當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大量進入勞動市場,但性別刻板角色仍強烈存在勞動市場跟家庭領域,以至於女性面對工作與育兒的失衡,被迫在工作、育兒之間二選一,造成生育與就業雙輸,不僅勞動力短缺,下一代勞動力更缺,此外,低生育率也將導致超高速高齡化,大大加重青壯年人口的扶養負擔。

台灣如何逆轉「雙低」,邁向「雙高」?

關鍵因素為女性勞動參與

台灣的倒V字型曲線顯示,女性於25-29歲達到就業率最高峰,明顯高於其餘國家,其後緊接著婚育期,陸續退出職場,就業曲線於30歲出頭、35歲左右、40歲出頭分別與瑞典、德國、日本發生死亡交叉,在這些死亡交叉點之後,後三國女性就業率超車台灣。「雙高vs雙低」之法則,預示了台灣與其他三國生育率的差距。

2019年聯合國人口基金的研究報告提示,德國效法瑞典政策,而成功走出低生育率泥淖,值得其他國家參考。德國於本世紀初陷入超低生育率,發給母親的育兒津貼不斷提高,卻無助於事,前總理梅克爾於2007年決定揚棄傳統刻板性別角色,效法瑞典提供普及公共托育,實施符合育兒家庭需求的育嬰假,讓年輕男女兼顧工作和育兒,努力了十年後,成功終結低生育率。——這無疑是台灣今天應該做的!我們大致可以說,台灣只要專注於追趕德國育齡女性就業率,就可以逐漸追上德國的生育率(1.5以上)!

我們應了解,女性勞動力與生育率兩者的關聯,追根究底而言,標示的是一個國家對具有關鍵意義的女性工作權的保障是否完備。在新世紀,女性追求平等、自主和自我實現,有了這些,她們才會願意考慮生養小孩。北歐各國抓住了這個竅門,實現「雙高」(高女性就業率+高生育率)。

前述政策可促成具體實踐當前台灣各方提出的「六歲國家養」訴求。北歐制度即是藉著全面支持「壯有所用」,而實現「小孩由國家與父母一起養」。

北歐政策的核心價值為性別平等,正因投資性別平等,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他們認為,「促進工作上的性別平等不僅是對的事情,更是明智的事情」。北歐國家女性勞動參與率處於領先地位,背後支撐的重要政策為:一、為所有人提供高品質、平價的公共托育服務,支持女性生產後續留職場,並創造大量的托育工作機會。二、促進雙親共享的育嬰假,奠定男性參與育兒,促進更幸福、更健康的家庭。三、北歐各行業的雇主也意識到,彈性的工作安排不會妨礙生產力,反而可以減輕壓力,更使工作的男女都能承擔家庭責任。北歐經驗告訴全世界,投資性別平等,顧及女性權利,並不削弱國家生產力,反而促進更大的經濟力。

事實證明,北歐各國經貿競爭力非常強。2022年國家競爭力排行榜台灣第七名,讓我們沾沾自喜,而北歐的丹麥位居第一名,瑞典第四名,挪威第八名,芬蘭第九名!北歐和台灣一樣,都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台灣真的可以放心學習德國師法北歐,不僅可解除威脅著社會存續的超低生育率,更可充足世世代代的勞動力,強化永續經濟力!女性職涯曲線圖中,台灣與瑞典、德國女性勞參率(45-49歲勞參率台灣比瑞典、德國分別低15%、9%,到了55-59歲的成熟勞動力階段,擴大為44%、34%!)及生育率的巨大差距,正顯示著長程國力的差距啊!

亟待下一任總統著力的現階段政策作為:

奠立性別平等的社會基礎工程+普及公共托育+友善育兒的職場

2019年聯合國研究報告指陳,性別平等是北歐政策的核心,而德國採納北歐經驗,成功解除低生育率,值得其他國家參考。今天的台灣必須認真師法!才有可能像德國一樣,逐漸逆轉「雙低」,脫離低生育泥淖。

首先,必須體認,基於「性別平等」的信念,支持女性充分就業是解除低生育率的不二法門,也是補足勞動力缺口、提升國家經濟力的妙方;其配套則是「普及公共托育」,以及「彈性好用的育嬰假」,最終方能造就女性勞參率與生育率的「雙高」。托盟循此邏輯,檢視臺灣現有制度,提出現階段亟待實施的具體措施:

一、破除傳統刻板性別角色,奠立性別平等的社會基礎工程

台灣自從2006年由外資企業指出,女性低勞參率造成倒V字型女性就業曲線後,至今不動如山。女性進入職場後,在任何年齡都會輕易以照顧之名「被辭職」,顯示傳統刻板性別角色在二十一世紀台灣依舊根深柢固!顯見只有外資企業在乎女性就業,台灣政府、企業、家庭卻通通都不在意!對此,台灣政府和社會有必要深切反省。

因此之故,下一任總統應推動底下社會基礎工程:(一)破除刻板性別角色觀,藉學校教育、職訓、社教建立人民的性別平等理念,其重點應擺在教育男女共同分擔私領域(家庭)責任,以及教育女性擔當公領域(職場與公職)責任;(二)確立政府以性別平等為基本準則,制定育兒、勞動及相關政策;(三)形塑良善的育兒文化,破除當今社會盛行的惡性競爭教養方式,及其對小孩及母親的壓力和傷害,所有政策作為尤應避免惡化此錯誤教養方式。

二、建立0-12歲不中斷的普及公共托育服務

0-2歲:實踐居家托育服務公共化,並提升質與量

2-6歲:廢除準公共化幼兒園,並改革公幼,普設免抽籤、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公共幼兒園托育服務(公幼+非營利幼兒園)

著名加拿大學者Henry Milner比較北美和北歐制度。在北美,人們為了有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學校、醫院和其他措施,而追求排他性的優勢地位,從事越演越烈的競逐。相較之下,北歐的包容性公共服務對象涵蓋中產階級和其他階級,其服務品質和可靠性達到中產階級所認可的水準,因此一方面能夠讓中產階級認同且支持,不會另尋排他性服務,而另一方面,這個包容性服務系統也容納社經較弱勢階層,提升後者的生活及智識水準、工作能力,並享有社會安全,因而不會訴諸反社會行動,如此形成良性循環。Milner強調,關鍵因素在於,這包容性服務須由公共領域——而非自由市場——提供。

托盟強調,正如Milner指出的,托育攸關幼兒和女性(教保人員和母親)的基本需求,必須由公共領域——而非營利市場——提供。所謂「準公共化幼兒園」其實是假公共,不僅欺騙人民,更犧牲(女性)教保人員及幼兒權益。台灣「準公共化制度」形同韓國「免費私立機構托育」,不乏出現園所巧立名目向家長多收費用、照顧品質參差不齊、教保人員勞動條件不佳等問題,韓國此政策從2012年上路至今已經十餘年,對提升生育及女性就業毫無助益,這由2021年韓國女性職涯曲線圖可清楚看出。台灣私立幼兒園收托比例高達七成,助長育兒軍備競賽,讓年輕人舉白旗,去年生育率世界倒數第二名,最後一名則是私營幼托機構佔比高於台灣、小孩教育也比台灣更加惡性競爭的韓國。台灣慎勿繼續仿效韓國,這是飲鴆止渴之舉!

民間團體多年來呼籲,政府應擴增公共化幼兒園,將「公共化幼兒園」收托幼兒佔比由三成拉高至七成,政府也多次予以承諾,但卻於2019年起,改稱將使「公共+準公共幼兒園」佔比拉高至七成。由此可知,行政院計畫將大量以「假公共的準公共幼兒園」魚目混珠,負面效應令人擔憂。

托盟強調,準公共幼兒園的真面目是營利登記的私幼,偽稱「準公共」,並無法改變其營利本質,它絕對不可能像公共幼兒園一樣,以幼兒利益、(女性)教保人員合理待遇為優先考量。研究指出,政府(公部門)和營利市場隸屬不同的範疇,政府注定無法有效越界管理營利市場,因此自然不應把事關人民基本需求之事項委諸營利業者,否則必將肉包子打狗,漏洞百出,陷政府本身於不義。托育是兒童和女性的基本需求,政府萬萬不應把它交到營利業者手中,尤其是在低生育率危及國家存亡之際!

我們必須牢記聯合國2019年研究報告的提醒:各國若想有效因應低生育率,應像德國一樣訂立正確的大方向,把一堆雜湊的、互相衝突的政策擺在一起,是不會有效果的。台灣準公共幼兒園,無疑是跟正確的大方向相衝突的。

但民眾抱怨「公共托育量能不夠」、「公立幼兒園四點放學,又放寒暑假,收托時間不友善」!為了讓每一位孩子得到適切的照顧、讓每一位教保人員(絕大多數都為女性)獲得勞動條件好的工作、讓家長(尤其是女性)得以安心送托,重返職場繼續工作,沒有捷徑,改革公立幼兒園的收托時間,建置符合家長合理上班時間的普及式公共托育服務是唯一正途。

對此,托盟呼籲,政府應廢除準公共化幼兒園,將預算改用於改善公幼服務時間及人力編制,並協助全國各縣市普設免抽籤、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公共幼兒園托育服務(公幼+非營利幼兒園),讓全國各地有需要的家庭皆能免抽籤得到服務。

6-12歲:擴充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達30% 

公共托育服務應適用於所有年齡階段兒童,包含6-12歲國小學童的課後照顧班,國小課後照顧班一方面支持家長安心就業,另一方面讓兒童在安全又寬闊的校園內活動,免除交通接送的疑慮;校內多元的活動安排,讓兒童做作業之餘,也鍛鍊體能,及豐富生活知識。

根據2018年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有高達45.6%的家長認為應加強兒童課後照顧服務,26.4%認為應增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據教育部統計資料計算,近年來,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提升的速度極為緩慢,106年度14.5%,經過四年,110年度僅提升2%,來到16.8%。

對此,托盟呼籲,應擴充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達30%,支持家庭無後顧之憂的安心就業,也給孩子安全適性的學習空間與內容。

三、建構友善育兒的職場,創設彈性育嬰假

「公共托育服務」搭配「育嬰假」是國家維持高生育率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但台灣的育嬰假「只能以月為單位請領」、「只能用到小孩滿三歲」,僵化又難用。此外,請領比例女性高達八成,顯示性別間的育兒分工極度不均,難以發揮支持女性就業、支持雙親共同育兒的功能。

育嬰假彈性化是國際趨勢,正也是台灣制度改革的解方。讓育嬰假更有彈性,對員工來說,提高兼顧工作與育兒的可能,將請假的機會成本降到最低;對雇主來說,穩定留住員工,免去尋找替代人力的時間費用訓練成本,一旦企業職場支持員工育兒,更容易招募員工,員工也更願意生養。且國際經驗證明,彈性育嬰假提高男性請領意願,一旦父母都會請育嬰假且會重返職場,更將減少職場對女性的歧視,回過頭來達到職場環境、育兒分工的性別平等。

對此,托盟呼籲應儘速修正育嬰假相關法規,允許以「日」或「小時」請領,且用到小孩滿八歲,以協助父母輪流休假因應小孩生病、幼兒園或保母由於腸病毒等原因停托等等急迫的情境,而能共同兼顧工作與育兒,讓小孩照顧不受疏忽,而又能享有父母雙薪帶來的有利成長環境。

總結而言,台灣「生育率低、女性勞動參與率低」的「雙低」造成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衝擊台灣社會,讓我們具體預見「缺勞動力、超低生育率、超高速超高齡化」三重危機重擊下的未來。國際經驗已指出明確的解套辦法──將「雙低」翻轉為「雙高」的關鍵在於投資女性、投資性別平等,具體透過建制0-12歲不中斷的普及式公共托育服務,以及創設彈性育嬰假,讓國家、企業、社會一起強而有力地支持女性續留在職場,貢獻勞動力;支持家庭在生兒育女後,仍維持雙工作、雙育兒的平等分工,因而能夠孕育下一代,充實勞動力,並永續未來勞動力。

托盟期許下一任總統候選人洞察前述環環相扣的道理,帶領台灣突破「雙低」困境,朝向「雙高」邁進,健全人口結構,穩定國家整體發展。

最後,托盟將提供此建言給主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並請他們給予回應。托盟將於大選前擇期公開他們的回應,並進一步給予公開回應。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相信,這種北歐模式的政策構想集思廣益所達成的社會共識,能夠帶台灣走出困境。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