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美事件】誰是好記者?

2007/10/15
苦勞網特約記者

由各校傳播學生串聯發起的「記者禁入:環署不能說的祕密」巡迴座談,10月12日晚間於政治大學舉辦第二場系列座談。與會者包括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苦勞網孫窮理以及公視記者林靜梅,眾人對環保署行文排除單一記者的作法皆同聲譴責外,記者如何稟持專業與政府資訊公開亦為當場討論焦點。

環保署行文剝奪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的採訪權事件,自事件發生後至今,已有眾多有關新聞自由與資訊公開的討論,網路串聯連署名單也已累積五百多位與五十幾個聲援團體,而自由時報迅速將周富美調離採訪工作,並批准辭職的種種作法,亦引起諸多非議。

潘翰聲表示,對於國內重大開發具有否決權的環評大會,在21名環評委員中,官方代表的「鐵票」已有7票。因此只要開發單位能再說服4位委員贊成,即可以11比10過半通過案件。在先天上已向開發傾斜的環評會議中,不僅公民團體、記者旁聽諸多受限,記名表決的結果也不對外公開。潘翰聲認為,重要司法案件如國務機要費等,受理檢察官與法官的名字同樣都可公開,為何獨獨環評投票結果不能公開。「環評屬於重大公眾利益,哪位環評委員覺得開發案可以通過,為何不能受到監督?」潘翰聲質疑。

10月1日開始起,環保署公佈了一份官方片面訂定的「環評大會旁聽要點草案」,將以往沒有明確規則的環評大會旁聽,制訂了相對嚴苛的種種條件。其中提到:新聞媒體採訪人員得列席會場旁聽,但除經在場全體委員同意,否則不得錄音、錄影,寫作時亦不得刊登委員意見與姓名。潘翰聲強調,開發單位代表可以直接進入會場內影響環評委員,但社會大眾要得知環評資訊卻又阻礙重重,記者應該要一同向環保署爭取更高的新聞自由與資訊透明。

孫窮理認為,而許多針對周富美的批評,往往混淆了專業與職業技巧的界線。孫窮理表示,媒體勞動條件日漸低落,造成記者往往傾向將活動範圍大量集中於諸如政府部會之類的新聞提供者。若由政府部門的新聞稿餵養,就會造成「他給你的消息越少,你越依賴他」的依附狀況。因此,在要求政府部門主動提供更多、更透明開放的資訊,實際上有助於記者維持自己專業、自主的工作,並以之為基礎發展更多深入的優質報導。

孫窮理指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作為一個媒體專業者組織,在處理周富美的這件事情上有些反應過慢,且立場不清。在8月10日周富美與環保署發生衝突時,記協曾經發出聲明要求自由時報組織調查小組釐清真相、以及環保署應與環保記者協商採訪規則。孫窮理認為,這兩點要求都很明確,但應由記協自己來做,記協應該要以集體的方式代表個別記者與資方、官方協商談判才對。

與談的公視環保記者林靜梅表示,公共電視大概是台灣唯一常設環保線的電子媒體,因為三、四個小時的會議採訪若只能發一條新聞,對其餘電子媒體來說非常沒效率。

身為9月17日周富美與環保署衝突的現場當事人之一,林靜梅表示,儘管當天因環保署場地等等安排,造成採訪工作遇到阻礙,也累積了一些不滿,但自己當下判斷應該可經由事後溝通改善,故未選擇激烈抗議,而是發了一則批評環保署「資訊公開做半套」的新聞。

林靜梅認為,環保署事後行文拒訪的作法是針對單一記者開刀,其餘記者則未受影響,加上周富美剛調到環保線不過數個月,尚未與其他記者培養足夠默契,故記者不會有同仇敵慨、資訊遭剝奪的感受。

林靜梅進一步指出,許多記者並不認同採取較為激烈的抗議行為,而選擇抗爭時應該要考慮到是否能爭取大家的支持與共鳴。畢竟他們會認為認為,如果自身工作未受影響、新聞能順利發出,其餘人的遭遇就與我無關。而這也是記者圈中對這起事件反應有些冷漠的原因。

與會的華視記者,同時也是網路連署聲援周富美的陳香蘭表示,以往記者往往受訓要成為一個好記者,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同時要是個好公民。如果沒有對公共事務抱持使命與熱情的公民意識,記者的角色將會偏差。

孫窮理則認為,知的權利如不爭取,只會越來越限縮。而對記者的許多要求與期待,應該要與勞動條件扣合來看,日漸低落的薪資與日益增加的工作份量,實際上剝奪了記者發展專業報導,或是相互串聯集體行動的可能性。至於許多線上媒體工作者,對於新聞記者協會的期待與不滿,孫窮理認為應該要集體進入記協參與運作以求改變。

建議標籤: 

回應

記協加油~do something!

環保署的對象搞錯了啦
應該是從此以後拒絕整個自由報系的採訪才對

這件事情很明顯的錯在環保署在為特定人士護航,而做出非常不公道事情。
與自由時報關係不大,請不要以特定的政治立場來做回應,否則只是顯現出你的無知罷了!

2015-02-01 聰明寵物店@facebook

豬油時報 不意外啊 全台灣最垃圾的報紙
立場極端偏頗不說 紙質粗糙 字體又小 有老花眼的長輩根本不會想看
他們家用的新聞紙 看起來就是很舊 像回收紙

A套的政治新聞全都站在民進黨 只要與國民黨或中國相關者一律抹黑造謠 根本已經是喉舌黨報等級
公式:民進黨的一律對/正義/站在人民的一方 國民黨/中國一律錯/邪惡

連娛樂新聞都可以扯到政治 最有名的就是SHE中國話事件
然後把兩個完全不相關的藝人擠稿成同一標題的新聞 這應該是豬油獨創 別家看不到
例如:卓別林去拍電影 許不了過世 兩個牛馬不相干的事情 卻塞在同一則新聞

連應該是最該毫無立場報導的國際新聞 也能變成用來妖魔化中國的政治工具
中國的確是爛到骨子裡的垃圾國家 但是在豬油眼中全世界都恨中國 現實上大家都搶著拍中國馬屁
然後雙語新聞都亂翻 連最基本的文法錯誤也會一直出現 不知道審稿人員是不是睡著了

號稱「自由第一」的自由時報,
竟然配合環保署剝奪周富美的採訪權,
不敢對「資訊公開」堅持到底,
這就不是「為特定人士護航」了嗎?
別傻了.

「孫窮理指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作為一個媒體專業者組織,在處理周富美的這件事情上有些反應過慢,且立場不清。在8月10日周富美與環保署發生衝突時,記協曾經發出聲明要求自由時報組織調查小組釐清真相、以及環保署應與環保記者協商採訪規則。孫窮理認為,這兩點要求都很明確,但應由記協自己來做,記協應該要以集體的方式代表個別記者與資方、官方協商談判才對。」
這次記協打假球的原因很簡單:從當時到現在,自由時報撰述委員陳曉宜一直都是記協會長,利益衝突嘛!

【‪投書】台灣的記者總是太溫馴
2015-11-10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文/張智

周玉蔻事件,總讓我聯想到2007年環保署的周富美事件。
周富美當時在自由時報跑環保。當時,環評會議新換了一輪委員。先前,環評會議好不容易在前任署長任內,從閉門會議改為開放旁聽。但那次會議,環保署卻又改回不開放旁聽,多數記者乖乖遵循。
唯獨小美,硬是進入會議現場。新任署長陳重信要求她離開。她不肯,質疑環評會議淪為黑箱。政風室主任試圖強行將她拉走,爆發衝突。
事後,環保署更發了一紙公文給自由時報,指周富美妨礙公務,表示未來環保署將不再同意周富美至環保署採訪。自由時報也買帳,周富美被調職。
環保署和自由時報的離譜行為,引發許多社運團體聲援周富美。有意思的是,唯獨環保署的線上記者,反倒多認為周富美「手段過當」,認為周富美為什麼不能好好跟環保署溝通呢,為何一定要用這麼激進的手段?
我能理解線上記者的看法,因為當時我是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執委,周富美也是,和她開過會的執委都見過她與會時的剽悍風格。因此雖然我與富美是朋友,我也聲援她,私下卻難免認為富美的溝通方式若能更「理性溫和」些就好了。
但後來的這些年,每回想起此事,我都非常後悔當年出席某次座談會時,沒有以更高強度的力道聲援富美。
原因很簡單。隨著對新聞工作的反思,我終於漸漸明白,那或許是我們的問題,而非她的問題。台灣的記者被採訪單位圈養慣了,太溫和。當有人採訪手段強悍些,便被視為不被容忍的異類。但,自古任何制度的進步不都是由剽悍者衝撞出一道縫隙的嗎?溫馴者總是優雅地享受進步成果,然後私下議論著衝撞者怎麼這麼激進呢?沒有更好的方法嗎?
後來,富美幾乎是為此被迫離開自由時報。
周玉蔻在馬習會的行為當然可被議論。但若撇開她過去的個人爭議,單論此次事件,在我看來,她的爭議在於模糊了記者的角色,她應該以質問來取代近乎個人立場表態的發言。但除此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奚落她什麼。在那當下,比起守規矩,我更認同她的剽悍。台灣的記者一直都太溫馴有禮了,不管在採訪現場或撰稿時都是如此。
或者持平一點的說法,記者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採訪方式,但面對那些不遵循既有潛規則、強悍的潑辣的記者,同業們即使不必個個如此,也該給予尊重、而非訕笑甚至排擠。
還有,懷念那些年雖總是吵吵鬧鬧卻能大鳴大放的記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