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農委會禽舍升級計畫不能只做半套
正視台灣蛋雞產業核心問題  重建「雞少、蛋夠、價穩」永續日常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email protected]
2023/02/24

蛋荒議題沸沸揚揚,但在無數討論與激辯中,核心問題卻始終未被看見。

為回應社會大眾,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不只連日發文,更於昨(23)日召開記者會說明3,800億特別預算將用於農業部門及禽舍升級,以因應禽流感,強化蛋雞產業。總結來說,農委會的主要思考為:

缺蛋有極端氣候、禽流感、飼料上漲等綜合因素,主因還是禽流感影響
長期來看,要解決禽流感問題,將優先升級傳統開放式禽舍
預算將用於補助傳統開放式蛋雞場小農,將禽舍改成非開放式(加帆布)、密閉水濂、密閉負壓(加帆布和抽風負壓),也就是一律改為密閉式禽舍

從台灣平均日產蛋箱數曲線[1]來看,供蛋不穩的確是事實。尤其每年2、3月春節前後,需蛋恐急、缺蛋感也更加嚴重。

那麼禽舍升級為「密閉」有用嗎?未必沒用。但農委會目前「升級」的方向著眼過小,實質效益存疑。

所謂的「傳統開放式禽舍」,其實就是開放式格子籠蛋雞場,同時也是台灣九成的禽舍現況。從實況照片中就可以看見,開放式格子籠養雞場的幾大問題:

禽舍殘破、未與野鳥隔絕。

一旦禽流感疫情嚴重、日夜溫差大,蛋雞場幾乎難逃中鏢、被撲殺的命運。這可說是農委會目前用特別預算,將部份禽舍改為「密閉」,唯一想解決的問題。

糞便堆積。

格子籠禽舍的糞便,會直接堆積在鐵籠下方,糞便水分高,收雞糞前必須經過曝曬、發酵,造成惡臭、蚊蠅孳生,也讓雞舍附近環境惡劣,時常出現陳情抗議事件。

估計全台一年籠養雞糞就高達918,758公噸,以一台卡車運10噸估算,至少須要9萬多趟才能清運完畢[2]。

飼養幾乎沒有專業門檻。

以格子籠養雞,農民將母雞上籠後,幾乎都被淹沒在粗重工作:巡死雞、餵水餵飼料(好一點的會有自動設備)、撿蛋、拖糞等。若發現產蛋率下降、雞不吃飯等問題,幾乎都是找飼料商,直接改飼料配方。惡劣的環境找不到工人,忙碌的蛋農也只能將銷售交給蛋商處理。

長期下來,多數蛋農可能連母雞真正的行為、生理需求都不清楚,不需要增長任何飼養管理專業(有問題就問飼料商),再加上包銷制度(蛋商不分大小、品質均一價全收,農民只需生產),已嚴重影響產業發展。

動物福利惡劣。

格子籠在約A4紙張大小的籠裡,塞進2~4隻雞,母雞一輩子無法張開翅膀,經常出現腿骨脆弱、啄羽自殘等嚴重問題,無法表現自然天性行為。

 

禽舍改密閉,就能解決缺蛋危機了嗎?

禽舍「升級」若只改密閉,只看到防堵野鳥、減緩極端氣候影響,就是忽略格子籠生產系統的落後,早已拖垮蛋雞產業,無法因應內憂外患的事實。

其實根本問題是產業本身體質孱弱,終至難以負荷外部壓力、因應危機。

在多數討論中,總是直覺認為,蛋不夠,是因為蛋雞養得不夠多。事實上,台灣蛋雞已經養太多了!

只要對比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2021年統計資料就會發現:

在台灣,以蛋雞數量與人口比來看,台灣是 1.84:1,將近兩隻雞才能產出一個人需要的雞蛋,一隻母雞一年僅能產出 190顆雞蛋,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02顆,產能嚴重低落[3]。雖然蛋雞與人口比值與飲食習慣有關,但台灣的產蛋率卻僅約52%。

若比較人口大於兩千萬,且GDP與我國相近的幾個國家,同屬東亞的日本,產蛋率 84%,蛋雞與人口比是 1.13:1;而在歐盟最晚淘汰格子籠的義大利則有 82% 的產蛋率,蛋雞與人口比是 0.68:1。西班牙、法國蛋雞產蛋率也都高於台灣。

而飼養專業不足問題,又更加倍拖垮產能與產業的未來。台灣有六成以上的傳統蛋農都在60歲以上,惡劣的養雞場所與就業環境,完全無法吸引青年投入,導致蛋雞產業不斷老化、人才短缺。 

綜上現實,台灣只能越養越多雞,卻因無法實質提升產能,持續陷在「雞多、蛋少、價高」的惡性循環。格子籠系統飼養技術30年來不變,但是環境已變——蛋雞產業已無法因應與過往完全不同的市場、職場、社會責任需求,快速凋零中。

 

真正的永續升級,必須兼具飼養專業、動物福利、減輕環境負荷

好的政策應先看清現況、盤點問題,最後針對痛點改善。然而農委會目前的禽舍升級計畫,乍看是隔絕禽流感風險,卻沒有觸碰到核心問題,只做半套。

除了良好的生物安全防治,一個現代化的良好禽舍,最重要的就是「永續」。

平飼、放牧的禽舍,讓蛋雞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提供巢箱、墊料、棲架滿足蛋雞基本需求,動物較少緊迫、免疫力較佳;並能透過洗浴自行處理羽蝨,不必依賴除蟲劑。

擾人的雞糞,則能透過墊料(禽舍內提供環境豐富化的設施,通常為稻殼),在環境通風、母雞自行扒抓、沙浴後慢性發酵和沙質化,等蛋雞屆齡淘汰後再清運,大幅減少廢棄汙染。還可透過新創研發,成為有機肥料,導入循環經濟。

以台灣目前現況來看,非籠飼雞蛋的生產量、供貨量、蛋價都相對穩定。多數管理良好、已規模化的平飼場,產能都能高達85%,可因應各種外部挑戰,也從來不需透過「強迫換羽」讓母雞斷食限水,用惡劣手段逼出產能。

友善飼養的專業技術也能與國際接軌,各國早已不再研究格子籠飼養系統,而是持續精進非籠飼養蛋雞專業技術,包含降低死亡率、增加產能、營養成份、寄生蟲防治等等,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藉由禽舍整體的升級、飼養系統的更新、飼養專業的提升,台灣青農才能看見產業未來,返鄉為產業注入活水。

隨著技術提升、飼養規模到達一定程度,設備、運銷成本將可降低,讓友善飼養的生產成本降低、蛋價就可回到正常水平;許多人擔憂價格上漲、排擠弱勢的問題,也就不攻自破。

永續的價值,在於能讓這些相互影響的環節,一起共好,沒有任何人和動物被遺漏。只要逐一讓一個禽舍、兩個禽舍、多數台灣的蛋雞場轉型,蛋雞產業方能實實在在地升級。

 

強健台灣蛋雞產業,才能突破「雞多、蛋少、價高」的結構困境

研究會關注蛋雞議題超過十年,我們不只談動物福利,更談科學、產業輔導、驗證標章、供應鏈合作。我們長年倡議「善待雞才有好蛋」,從來不只是倫理價值的選擇,更是因為人與動物健康一體、福利一體。

正如主委陳吉仲所言——雞蛋無法像工業產品直接複製,它是生物性的產品——產蛋的母雞是生命、不是商品,怎麼可能期待把 4300 萬隻動物關進狹小籠舍,可以產出健康穩定的雞蛋?疫後特別條例預算,又怎麼能只是一件「將母雞關進密閉空間」的事?

農委會早已公告〈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據以提供低利貸款補助,也曾公開說明「提升經濟動物福利是國際趨勢與既定政策方向」[4],理應更積極鼓勵農民轉型友善飼養。

放眼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建立永續安全的食物系統。歐盟已宣布將將逐步淘汰籠飼系統,甚至開始將動物福利放納入貿易門檻[5];韓國2018年正是為了因應禽流感的爆發,修法要求蛋雞場最少提供每隻雞750cm2的空間。

危機正是轉機。台灣連續兩年壟罩在缺蛋風暴,若再不看清癥結點,只怕又拖慢解決產業沉痾的進程。我們籲求農委會「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3800億元特別預算」或「禽舍升級四年計畫40億經費」,應優先補助願意轉型友善飼養蛋雞的蛋農,讓效益最大化。

在此呼籲農委會,眼光別只放在密閉禽舍:

應正視蛋雞產業困境,促進整體產業升級。特別預算應全力協助蛋農,往永續、友善、現代化的方向轉型,帶動產業結構優化。

相關影像提供:https://bit.ly/3Z3paQD

應優先補助願意轉型友善飼養蛋雞的蛋農,除禽舍硬體設備外,也應要求良好生產管理(蛋雞營養、飼養管理),預防疾病,生物安全(統進統出、人員、車輛出入動線管制、清潔消毒),以及專業畜牧人才的引進、培育。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