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美國總統大選分析一】揮之不散的川普主義

2020/11/11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因應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苦勞網推出「2020美國總統大選分析」專題,全面解析美國選後的情勢,包括川普落選後仍對美國存有巨大影響力的「川普主義」、備受爭議的「美國選舉人團制」對誰有利,並檢視新任民主黨總統拜登的政策及從政歷史,供讀者參考思辨。

川普象徵的國族民粹保守主義將持續影響美國政治與社會。(圖片來源: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一個幽靈,川普主義的幽靈,在美國遊蕩。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經歷戲劇化的開票,終於在11月7日晚間,民主黨拜登確認選舉人票突破270張的門檻之後,宣布勝選。拜登獲得的民眾選票,超過7,600萬票,是美國歷史上囊括最多民眾選票的總統候選人。但是,縱使拜登得票數如此之高,本屆選情仍比民調預測來得激烈。事實上,拜登對手、現任總統川普的得票數也超過7,143萬,比他在2016年首度參選的得票數多了8百多萬票。

川普雖然輸掉選舉,但是仍獲龐大選票支持,表現跌破民調與專家眼鏡。包括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半島新聞台》(Al Jazeera)與許多媒體都認為,川普及其支持者的政治勢力將持續影響美國政治與社會。

然而,美國人揮之不去的「川普主義」到底是什麼?

推動保守派議程

《半島新聞台》政治與外交政策研究員雅各布(Anna Jacobs)的評論指出:選民投給川普,是因為他會推動他們重視的保守派議程,例如誓言「絕不撤銷」憲法第二修正案(人民有持有與攜帶武器的權利)保障的擁槍權;在反墮胎議程上,川普政府停止聯邦資金流入為婦女提供墮胎服務的機構與診所,並且任命支持議程的保守派法官,「自動推翻」保障婦女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

民調顯示:超過6成的川普支持者,將「大法官任命」視為「非常重要的議題」,近5成的川普支持者,則認為「反墮胎」議題非常重要。

川普任期已任命3名大法官,除了先前兩位保守派的戈蘇奇(Neil Gorsuch)、卡瓦諾(Brett Kavanaugh),今年9月,川普任命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取代逝世的自由派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巴雷特所屬的宗教團體「讚美子民」屬於保守派,反對墮胎。川普任命巴雷特,讓保守派大法官在美國最高法院佔據人數優勢。對於川普支持者與共和黨而言,這是川普無可否認的政績。

階級與地域的分裂

尼斯卡南中心(Niskanen Center)的政治研究主任卡巴賽維奇(Geoffrey Kabaservice)在《衛報》的評論,也認同川普主義將成為風潮。

卡巴賽維奇回溯川普主義崛起背景:首先,歷經新自由主義的1980年代之後,美國已經沿著地域與階級兩條界線分裂:白領工人居住、富裕先進的大都會,以及未受大學教育的居民佔據的後工業化城鎮。

其次,2008年金融危機,民主黨掌握的「藍區」迅速復甦,然而共和黨支持者佔多數的「紅區」卻被拋棄。卡巴賽維奇指出:「這些地區飽受失業、絕望、家庭失和等情況影響,但是媒體和歐巴馬政府卻忽視他們。」

2016年,爭取共和黨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川普,注意到共和黨雖然開始接收白人工人階級的選票,但是卻沒有為他們發聲,川普對於這些人遭遇的苦難,同樣沒有提出具體解方,相反地,卻訴諸「築牆阻絕移民」、「說西班牙語的不是美國人」等國族主義或民粹主義的論調。但是,無論如何口惠不實,川普以一種讓這群人「有感」的方式,討論他們重視的議題。

卡巴賽維奇指出,其實,川普在2016年競選活動初期,也曾提出基礎建設計畫、有薪照顧假、平價幼托、要求金融肥貓繳稅的稅改政策、職業訓練與學徒制計畫…但是,川普在4年任期內,一項也沒落實。相反地,他卻「操弄支持者對於社會分歧、種族敵對與有毒陰謀論的渴望」。

川普支持者也包括主張暴力對付左翼份子的極右翼團體「驕傲男孩」(Proud Boys)。(圖片來源:John Locher/AP)

嘲諷菁英卻未嘉惠底層

美國異議學者喬姆斯基(Noam Chomsky)選後接受《Truthout》受訪時,講述對於川普獲得大規模選票支持的見解。喬姆斯基認為,川普利用了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對於經濟困境的憤怒。過去40年以來,不分兩黨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搶劫」了這群人。

喬姆斯基引述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數據:過去40年,佔美國九成人口的底層民眾的財富,移轉至富人的金額高達47兆美元。同時,最上層的0.1%人口,財富佔全國比例成長至驚人的20%。此外,「全球化」也迫使美國工人與低薪國家工人競爭,然而富人卻被「市場」機制保障,例如漫天要價的專利權。

「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可能不理解運作機制,但他們嘗到了苦果,而民主黨什麼也沒給他們,民主黨早已遺棄工人階級。」喬姆斯基指出,川普一方面嘲諷富裕的企業菁英,另一方面卻又端出服務這群人的立法與行政命令,結果對於工人的傷害更大。

卡巴賽維奇便指出,川普藉由底層與菁英的對立論述獲得選票,同時卻也代表共和黨捐款者階級的利益治理國家,舉例而言,2017年通過的《減稅及工作法案》,將企業所得稅從35%削減為21%,減幅達14%,降低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的同時也增加免稅額,將利益留在大企業與富人手中。

無可否認,川普滋長白人至上、種族主義與仇外心理的潮流。美國社會在川普執政之下,看起來更加分裂、衝突更多。高達四成的共和黨支持者相信,總有一天「愛國的美國人必須以私了的方式執行正義」。即便川普下台,川普象徵的價值觀與政治影響力,仍將持續影響共和黨。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 

回應

吳子嘉:拜登若勝選 民進黨非常不利
2020-11-05 中評社台北11月5日電(記者 鄭羿菲)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5日在座談會上表示,民主黨拜登若勝選,民進黨得面對非常不利的情況,中美關係未來會從大量衝突開始有更多的接觸與談判,台灣是被動的一方。民進黨與中共若無法創造共同政治基礎,蔡政府在未來3年不會有特別的突破。
吳子嘉說,他所了解的民進黨政府,跟北京當局有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雙方沒有共同的基礎,且採取被動消極態度,“我大膽預測蔡政府在未來3年,兩岸關係不會有特別的突破”。
兩岸圓桌論壇協會5日上午在集思台灣大學會議中心舉辦“美國大選後的美中台關係走向與戰略發展”座談會,由中國國民黨立委鄭正鈐、兩岸圓桌論壇協會執行長李樑堅主持,並邀請兩岸圓桌論壇協會理事長張顯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國民黨副秘書長黃奎博、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廖達琪、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長趙建民、國民黨前立委陸軍退役中將帥化民、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等人與談。
吳子嘉在座談會上表示,目前距離拜登勝選的差距很小,美國是一個百年歷史的民主國家,本身具有自我調整與糾錯的能力,不至於會有很大的爭議。雖然特朗普陣營不服氣,或極端主義者會有些動作,但最後會很快地在近期內平息。拜登或民主黨應該會順利接管美國政府,下一屆美國政府應該是民主黨政府。
吳子嘉說,對台灣或美中台三方關係來說就會有非常大的衝擊與影響,拜登本身是長期在外交系統,整個外交的路線會導向美國正軌,也就是拜登主張的多邊主義,可能會跟盟友、挑戰者會有更多的協商氣氛與事實作為會逐漸加強,跟特朗普會有很大差異性。
吳子嘉認為,對比之下,台灣是在美中台三邊關係最小的一塊,台灣是被動的一方,完全是在美中兩個大國的政策主導下的夾縫中求生存,這是民進黨、台灣人民即將面對的現實。蔡政府目前採取的政策是對美國大量傾斜、親美抗中的策略,且這也是2020年蔡英文因此當選連任,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抗中而不勞而獲取得政權,這是民進黨的心態;若後續2024競爭者若也採取這種心態,並非國家之福,非常危險。
吳子嘉指出,民進黨政府除採取親美抗中外,更嚴重的情況是親美國共和黨,而引起華盛頓郵報批評台灣往共和黨傾斜;蔡英文也因此非常緊張地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也回應,怕被扣上台灣傾向共和黨的嫌疑。
吳子嘉說,現在出現對我們政府一個非常不利的情況,就是拜登可能當選,拜登當選前曾自己寫信到《世界日報》表態對台灣友善,但從版面內容來看,拜登是在“親台等於抗中”的氛圍下對中國態度的表達,並非真正對台灣友善。在拜登團隊接管美國政府後會產生劇烈變化,中美關係會從大量衝突開始有更多的接觸與談判。
吳子嘉認為,他所了解的民進黨政府,跟北京當局有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雙方沒有共同的基礎。國共兩黨有九二共識的基礎,但民共之間沒有基礎。且民進黨採取被動消極的態度,若這個政治基礎無法創造出來,一切的說法僅維持在媒體上,而不會有實際動作,“我大膽預測蔡政府在未來3年,不會有特別的突破”。
至於中美關係,吳子嘉指出,即便是抗中的特朗普政府,且美方商務部也一定很多制裁手段。但在中美貿易協議簽署後,中國至今都沒有任何耽誤、持續進行,甚至10月份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可以證明即使是特朗普政府,都還希望與中國維持正常的經濟合作與往來。從大環境上來看,中美衝突會減少,商業與經濟合作會持續推動,軍事方面的作為也會逐漸降低。
吳子嘉認為,中美之間目前距離冷戰的標準還非常遠,脫鉤則是存在的事實,重心在產業供應鏈,也是美國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特朗普的崛起,代表了美國社會分裂、貧富差距、階級不公平造成的現象;即使拜登團隊接管美國政府後,也得面對美國社會分裂的危機,必須設法消除這些危機。

吳釗燮急轉彎暴露美國真面目
2020-09-29 美麗島電子報 郭正亮/評論

9月22日,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專訪,針對近來迅速升溫的台美關係,突然坦承「在這個時間點,台灣不會尋求建立全面外交關係」。針對共軍不斷侵擾台灣,也指出「台灣若與中國發生衝突,不會依靠美國干預。台灣防禦是自己的風險與責任,會努力為未來局勢做好準備」。
兩個出人意外的答覆,立刻引來嚴厲批評。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質疑:「這樣台灣還算是個國家?而且不要當個真正的國家?既已派大使駐美,又謙虛到國家都不敢當」、「台灣不依靠美國干預,比日本在東亞或德國在歐洲還勇百倍」!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也失望表示:「這話明顯違背台灣主流民意,嚴重傷害台灣人感情,完全不符合中華民國和台灣的重大利益,動機令人費解」。
事實上,吳部長的突然轉向,也與自己近幾個月的發言基調完全不同。5月13日,他在世衛大會(WHA)舉行前夕,接受美國福斯新聞專訪,表示「台灣不屬於中國,我們擁有與其他國家一樣的權利」。5月27日,再度接受福斯新聞專訪,首度指出「中國在《港版國安法》之後,下一步可能就是對台動武,台灣會致力爭取國際支持」,其中「國際支持」顯然主要指向美國。不管是爭取台灣對外關係正常化,或是爭取美國軍事援台,吳部長的當時發言,和林濁水或游盈隆並無二致。
坦白說,台灣民眾突然對台美關係如此樂觀,其實也是拜美國所賜。畢竟從7月到9月22日吳部長潑出冷水為止,美國不斷加碼提高台灣對台美關係正常化的浪漫想像,台灣有如突然蒙主寵愛的灰姑娘,兩個月來不斷陷入充滿美麗憧憬的「台美夢境」:
7月11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公開主張:「美國不會允許中國依照《港版國安法》處理台灣。對中國最嚴厲的懲罰,就是承認台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合法性,那將是朝向正確方向邁出的根本性一步」、「我們會明確表示,我們站在台灣這一邊」。
隨後,美國陸續傳出多項對台軍售,不管是智慧水雷、Himars多管火箭系統、AGM-84魚叉反艦飛彈、MQ-9死神無人機,都突破過去軍售的敏感底線。緊接著,美國開始兌現《台灣旅行法》,派遣多位空前位階的官員陸續訪台,首先是8月9日衛生部長艾薩率團訪問,然後是9月17日國務次卿柯拉克訪台。兩次高階官員訪台,都引起中國群機跨越台海中線,做出空前激烈的武嚇抗議。
美國國會也聞風起舞:就在柯拉克訪台隔天,9月18日,美國眾議員帝芬尼(Tom Tiffany)表示已提出共同決議案,呼籲美國恢復與台灣正式外交關係,並終結過時的「一中政策」,還主張與台灣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及其他美國具有會員的國際組織。
萬沒想到,夢醒時分來得如此突然,而且緊急剎車竟然來自獨派長年力挺的外交部長吳釗燮!但細究來龍去脈,游盈隆質疑吳「動機令人費解」,恐怕怪錯人了,應該質問吳部長背後、擅長翻雲覆雨的美國老大才對。
事實上,就在柯拉克訪台的同一天,9月17日,真正負責台美關係、向來對中國強硬的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也出席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他說柯拉克訪台符合美國法律,以便「讓台灣有國際空間來應對西邊那個較大的鄰居」,但他同時也強調:「美國對落實《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的承諾非常堅定,如同對我們的『一中政策』一樣」。
更耐人尋味的是,一向被視為反中急先鋒、倡議台北法案、被中國列為黑名單的美國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9月23日出席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外交政策對話,針對解放軍不斷侵擾台灣,也坦承自己的底線觀點:「我確信台灣對中國是一個紅線議題,如果有必要,最終他們會使用武力來行使對台灣的主權宣示」。接下來的現實論述,更讓人跌破眼鏡。
魯比歐說:「我們不是要幫台灣在一場與中國的全面衝突中致勝,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幫台灣有能力提高中國軍事冒進的代價,代價要高到中國不願意付的程度。美國要非常謹慎駕馭那個情況,不要試圖引發衝突」。他還繼續推論:「我們必須非常小心駕馭其中,不能過度挑釁。但也不能相反地因為沒有挑釁,而在下一個10年中的某個時刻,引來中國在台灣的行動」。
換句話說,直到史達偉和魯比歐,才把台灣不想聽的美國底線思維全盤托出,提醒台灣:不要期望太高,導致兩岸和對外政策失去彈性空間。類似的底線提醒,恐怕早在國務次卿訪台之前,早已流傳在台美高層之間。美國政府卻感覺台灣民意對美國期待越燒越旺,兩岸軍事劍拔弩張也毫無轉圜,甚至連美國國會也隨之起舞,幾乎要走到難以收拾邊緣,不得不同時兩方面出手:一是壓低國務次卿訪台規格場面,只在官邸見蔡總統,避談美台經濟對話;二是敦促吳部長出面熄火,不惜急轉彎前倨後恭,反向以台灣立場,代替美國說出台美政策底線。
不以人廢言,台灣面臨的對美窘境,不幸被中國官媒《環球時報》9月16日社評說中:「中美逐漸形成世紀戰略大博弈,這是亞太地區每一個國家和力量共同面對的現實。區域內的聰明者,都會在中美博弈中趨利避害,爭取左右逢源。但是,台當局卻通過絕對的倒向美國而自毀戰略迴旋能力,把自己變成了美國的棋子和受氣包,同時承受台海發生軍事衝突越來越高的風險」。
從這次吳部長的急轉彎事件,我們更加清楚看出:即使美中關係已經迅速惡化,幾乎已在各方面展開激烈鬥爭,但美國並未打算推翻既有的「一中政策」架構,更不願被迫捲入難以估算代價的兩岸戰爭。對美國來說,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都要維持「鬥而不破」的永遠緊張現狀,才有利於美國繼續運用台灣牌,利用台灣不斷從中國火中取栗。
換句話說,一旦美台建交推翻「一中政策」,反將導致美中斷交和全面攤牌,甚至美國還可能因此被捲入兩岸戰爭,這對美國來說顯然因小失大。畢竟,誠如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爆料,連川普總統都坦承,對比象徵中國的「總統大型辦公桌」,台灣充其量只是「筆尖」而已。

壟斷的言論造成的認知偏誤
2020-10-27 中國時報 潘華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最近有兩件國際新聞事件值得關注:
第一是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第3季外貿數據,出口連續第6個月正成長,進口也有不錯的增幅,外來投資則遠超過預期的增長,使得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例達到接近20%的歷史紀錄。
從經濟進出口數據,以及海外投資數據,都顯示雖然在美國舉國之力的重點打擊之下,中國經濟仍然整體運行良好無虞。不知當這樣的新聞出現在台灣讀者的眼前,讀者們會不會聯想起這1年多來,在台灣各式媒體上出現的那些專家學者的各種連篇累牘的「中國崩潰論」?
第二是美國川普總統行事作風極具爭議,也導致國際評價正反極端。但在整個歐洲和亞太地區,只有台灣民眾最支持川普連任並獲得42%的支持率。這讓台灣顯得極端「特異」,也違反整個歐亞大陸「普世價值」的認知。
這兩件看似獨立的事情,其實顯示台灣的認知存在著某種偏誤,而這種偏誤的認知又與台灣媒體逐漸集中、壟斷的言論市場存在著某種關聯。
從1990年代中國崩潰論開始,台灣的言論市場就出現了一批偏執的專家看衰中國。2010年之後,許多滯外不歸的大陸人更逐漸成為新一代中國問題的研究權威。此次中美貿易摩擦,到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以及華中夏季水患,各式學者專家眾口鑠金地說中國經濟這次即將崩潰。只是三峽大壩並沒有被台灣的口水衝破,經濟也沒有如他們預期的崩潰,中國也沒有出現難民潮。中國的出口總額、進口總額以及海外投資金額均創下季度歷史新高,連中國對美出口也呈現正成長,甚至今年台灣投資大陸的金額也可望創新紀錄。
這些學者專家當時彷彿認為:以川普總統對中國的雷霆之怒,手指一指,中國就將如雪人一般地融化。然而,他們不了解的是:政治與經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
政治必須尋找敵人、樹立敵人,藉著打擊敵人來完成政治動員。然而經濟活動講究的是互利共贏,如果只有自己單方面占便宜,不但會失去客戶,還會得不到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的信任。交易的對手並不是敵人,想要長期合作,就必須雙方互蒙其利。因此,政治經濟雖然往往是一體兩面。但政治與經濟在某些時刻會產生分裂、碰撞,再重新趨於一致,直到下一個碰撞點的出現。這是中美現階段各種摩擦的本質。
所以,中美兩國在政治上趨於緊張,但是在商業合作以及貿易投資上其實並沒有趨緩。同樣的,台灣與大陸在政治上雖有分歧,但是在經濟上卻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並且已然深度結合。今年台灣與大陸的貿易與投資金額也可望創新紀錄,就是明證。
當代的日本學者往往反思,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的民族主義日趨加強,最終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我毀滅的惡性螺旋。他們發現:在當時的日本,這些被稱為「知識分子」的報紙記者、學者和文人,與當時的軍人相比,更加好戰,更積極煽動「正義」的戰爭。
相反地,經歷過明治維新的元老,以及山本五十六等海軍高層,都了解日本軍事力量和經濟能力的極限,試圖給戰爭的擴大踩下煞車,最終都遭遇了失敗。
台灣的知識分子應當清楚台灣軍事力量和經濟能力的極限,應為謀求兩岸的和平、為台灣的利益極大化而審時度勢。然而,很多人卻站在了煽動台灣民族主義的一方。
也許他們能力有限,多次破產的中國崩潰預測就是明證,也無法認知到政治經濟複雜的多元一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就是簡單地堅壁清野的二分法:不是敵人就是朋友。他們的確影響了台灣的媒體輿論場,並且塑造了「中國是敵人,川普是朋友」,導致了台灣是唯一對川普擁有高支持度的地區的特異殊榮。
台灣作為弱小的一方,只要失去了和平,則更容易失去了戰爭。不能讓壟斷的言論造成集體的認知偏誤。真正讓台灣賴以生存的是我們靈活的商業思維(Business Mind)。致力化敵為友,成為所有人的成功夥伴,這其實不也是低調務實的台商在此敵我難辨的紛亂世界中最佳的生存策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