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重醫療輕預防」 公衛團體籲增公衛資源

2020/03/19
苦勞網記者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破百,政府推出雷厲風行的防疫措施,不過,由公衛學者組成的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今日(3/19)召開記者會,直指台灣長期有政府資源「重醫療輕預防」的問題,投入的公衛經費和人力都不足,呼籲應增加公衛資源,並提出建立社區防疫四大哨站,讓民眾也能加入防疫作戰。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衛促會呼籲投入更多公衛資源,並強化社區防疫網。(攝影:張智琦)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於2003年SARS疫情後成立,宗旨為「解放公衛知識,改造公衛體系」,長年在全國社區大學開設公共衛生課程,普及公衛知識,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持續發聲關注疫情,宣導正確的公衛知識。

防疫靠醫療 公衛支出僅占4%

衛促會常務理事、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表示,疫情發展到現在,大家都很恐慌,只能依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但台灣民眾應該把責任扛起來,強化公衛體系和社區防疫網。

陳美霞指出,回顧歷史,台灣公衛體系在1950-70年代表現良好,獲得國際讚譽,但80年代後面臨兩大問題,首先是醫療部門「市場化」,私立醫院和醫事人員不斷上升,但公立醫院病床數和人員卻停滯甚至面臨私有化,10多所公立醫院轉由私人資本或財團經營,政府對公立的補助款急遽降低,造成醫療商品化、市場化。

而在預防部門方面,則出現相對於醫療部門,資源和人力都缺乏,預防工作遭輕忽的「侏儒化」問題。陳美霞指出,多年來醫事人員人數成長至30多萬,但公衛人員卻一直只有萬人左右,且兩者在經費上也落差甚鉅,根據衛福部「公共衛生與醫療占國民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醫療支出佔1兆1千億(93.9%),公衛支出卻僅有482.6億(4%),資源比例完全是「大小腳」。

醫療和公共衛生占國民醫療保健支出比例,猶如巨人和侏儒。(製圖: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陳美霞強調,公衛體系「本末倒置」,「重醫療輕預防」的結果,就是導致衛生所等基層衛生組織長年經費及人力捉襟見肘,工作人員工作量大、流動率高、缺額情況嚴重,民眾也對衛生所的瞭解不足,利用率不高。

「防治新冠病毒,預防很重要,否則醫療會累死!」陳美霞呼籲政府,應反轉重醫療輕預防的政策,例如加拿大近年公衛支出維持6.5%以上,2011年已將醫藥部門支出從69%降到59%,公衛及其他部門支出則從13%提升到20%。陳美霞問道:「他們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能?」

衛促會:應組織民眾 建立四大社區哨站

衛促會秘書長陳奕曄指出,台灣公衛人力分布在疾管署、各地衛生局和衛生所,大約僅有9千名「壯士」,其中衛生所基層人員不到6千人,他們負責台灣防疫網,但因人力有限,常常蠟燭多頭燒,且他們和民眾最接近,看著民眾口罩高度重複使用、戴錯、洗手方式錯誤,卻無暇做衛教,防護措施不足,心裡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陳奕曄表示,這些衛生所人員是「無名英雄」,要改善基層困境,政府應該要建立四大社區防疫哨站,讓全民成為疫情中心的防疫後盾。第一哨是做好偵測、疫調和民調,加入600多個社區醫療群24HR諮詢專線、增加TOCC偵測,加入社區藥師、居服相關人員等社區專業人力等等。

第二哨則是做好醫療分流和預警,指定社區醫療群專責診所,分流呼吸道症狀病患,並落實分級醫療。第三哨是做好教育宣導,引導各社區鄰里建立防疫指揮系統,使各組織場域有防疫專責人員,破除污名與恐慌。第四哨是社區支持與資源協調,基層衛生專業用於刀口,提供足夠防護,讓基層衛生人員安心防疫。

陳奕曄表示,如果四大社區哨站站穩,防疫就少有破口,民眾也可以做疫情中心後盾,這些防疫措施不但要常態化,政府還應該挹注更多公衛資源,扭轉重醫療輕預防的政策。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