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團體引國際報告:
核電是瀕臨消亡的產業

2018/11/06
苦勞網記者

面對擁核團體提出「以核養綠」公投,主張「再生能源不成熟,核電是國際趨勢」,並期望增設核電機組,多個反核團體今日(11/6)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他們援引《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編輯團隊領導人麥克·施耐德(Mycle Schneider)的說法,指全球核能發電量實際上呈現下滑趨勢,施耐德更直言「核電是瀕臨消亡的產業」。

反核團體今日援引國際報告,反駁「核電是國際趨勢」的看法。(攝影:張智琦)

擁核團體過去曾表示,台灣的非核政策「逆國際趨勢而行」,反核團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今日公布中譯版的《2018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摘要內容,並播放該報告編輯團隊領導人、法國國際能源專家麥克·施耐德給台灣人錄製的影片,反駁核能發電是國際趨勢的說法。

《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是法國創辦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自2007年後每年發佈的專業能源報告,由能源專家施耐德領導,探討核電與能源產業面臨的全球挑戰與趨勢現況,在國際上具有高度聲譽。

施耐德在影片中指出,全球核電占比從1996年高峰的17.5%,降到現在只有約10%,近幾年的核電興建和啟用的新建核電廠多數位於中國大陸。全球核能發電量過去五年雖然有增長,但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如果排除中國大陸,全球核能發電量已連續三年呈現下滑趨勢。

施耐德指出,全球核電機組的興建數量也在持續下降,從2013年的68個下降到2018年的50個,當中有16個機組都位於中國大陸。而美國在2009到2025年間,有18座反應爐宣布提前關閉,當中有6座反應爐已在2018年中前被關閉。

施耐德表示,由於核能發電成本驚人地昂貴,已無法和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競爭,近年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成本都大幅下降,只有核能是上漲的,投資核能比投資其他科技還要更不划算,因此在應對暖化的投資中,核能作為不僅無益減緩暖化,反而會是加劇氣候危機的幫兇。

施耐德也表示,儘管中國在今日的全球核能發展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去年(2017)中國對再生能源投資也破紀錄達到1,260億美金,中國國內光是風力發電的增長就比核能多。他指出,核能長期衰退,2017年核能只有1GW的淨成長,再生能源有150GW,顯示核能在電力市場越來越無關緊要,實為「瀕臨消亡的產業」。

反核團體批「以核養綠」公投 籲投不同意票

值得注意的是,《2018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中也指出,儘管全球核工業呈現衰退,但美國和英國等核武國家仍是核電計畫的主要支持者,例如英國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廠計畫就執意進行中。報告指出,全球數個核武大國的民用核能和核武間有相互依存關係,使這些國家有能力持續推動相關的核動力海軍計畫。亦即,軍事需求、發展核武很可能才是持續核電發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台大風險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家緯表示,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報告也指出減核、非核是國際趨勢。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強調,能源政策或核電政策上的討論要立基於事實,但擁核陣營和前總統馬英九卻用了太多非事實資料混淆視聽,今天舉辦這場記者會就是要對此提出反駁。

洪申翰說,擁核陣營之前在公投辯論會後提出想要20個核電機組,非常荒謬,顯示他們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以核養綠」。他強調,台灣非核減煤是絕對做得到的,擴大再生能源的能源轉型工程,不應為了少數不願改變的人停下腳步,呼籲11月24日大家能對16號「以核養綠」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讓非核減煤繼續走下去。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