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稿】台灣智庫座談會:
台灣師生赴中國任教留學之風險與挑戰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email protected]
2018/09/20
資料來源: 

台灣智庫20日上午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辦「台灣師生赴中國任教留學之風險與挑戰」座談會,由台灣智庫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賴怡忠主持,邀請到董立文教授、政大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政亮教授、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教授、陸委會陳明祺副主委與台大國發所兩岸組碩士生林子堯先生,對「台灣師生赴中國任教留學之風險與挑戰」之主題發表建言。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首先就近期兩岸關係提出總體評估。他表示,目前兩岸關係由於結構使然,已經進入「冷對抗」的時刻,表現在政治、外交、經濟、社會與軍事等各個層面。中共「具體惠台措施」普遍無差別的對台灣的學生與年輕人提供多種不同的優惠政策與現金福利,問題是,這些優惠與福利並沒有提供給中國自己的外地省市特別是偏遠窮困地區的年輕人,這就把台灣年輕人塑造為一特權階級,這種政策歧視自己的年輕人,不但荒謬也不利於兩岸健康與正常的交流。

曾赴中國求學任教12年的政大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政亮則指出:赴中任教要面對大學環境的風險與日常生活風險。其中,大學環境風險主要包括升等、薪資與研究案申請的不確定性、教師授課自由度問題以及參考教材因出版言論管制、翻譯的錯誤等。而日常生活風險則需要面對教育、買房和醫療的「三座大山」。

李政亮分享他從2000年赴中國先當學生後任教長達12年的經驗,他表示中國一直對台灣師生有著長期追蹤和建檔,或許當事人一輩子都看不到,但是只要在中國發展,這樣的人事情報檔案會一路跟隨。他個人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檔案,上面寫著:致力於學術研究,但對兩岸關係有些不理性。這應該是潛藏在身邊的人的側寫觀察,但不知道是誰。對於這些與自由民主台灣迥然不同的生活經驗所帶來的衝擊,有意赴中發展的台灣師生應該特別留意。

長期研究中國議題的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則對台生赴中國就讀提出正負評估。他表示,台生之所以選擇赴中就學,原因有四:一是可以進入中國頂尖大學就讀;二是中國給予台生「超國民待遇」,在生活、工作與創業也逐步給與台生「同等待遇」;三是台生赴中國就讀中西醫藥學院較為容易;四是許多台生父母在中國大陸經商或工作。

但是張五岳也建議赴中台生要特別注意:一是兩岸教育體制、師生關係、校園開放程度不盡相同;二是目前我國教育部只採納部分中國學歷;三是台生應在學習、功課、醫療、言論自由等方面做好準備;四是北京當局對台生的優惠,不諱言自有其最終的政治目標。張五岳建議,面對兩岸的教育乃至交流雙方都應少一點政治考量,多一點教育專業。

陸委會副主委陳明祺表示,2014年發生「太陽花運動」後,中國大陸對臺青年工作政策由「三中一青」轉向「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加強「以台引台」,著重將台灣青年「拉出台灣,走進大陸」。而提供給臺灣學生之優惠措施,則與其對台政治工作結合,例如台灣學生申請獎學金必須「認同一個中國」,違者將予以撤銷資格。台灣學生赴陸就學仍將相當程度受到中國大陸意識型態制約,甚至要求政治表態,這些都應該特別注意。

另外,陳明祺指出,中國大陸赴海外留學人數逐年增加,反映其優秀人才亦選擇赴國外發展的現象,2018年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達820萬人 ,未來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將面臨更大就業競爭壓力。中國大陸高校應屆畢業生的薪資因為學校、地區、科系等因素,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加上美中關係的瞬息萬變、台生申請居留證恐帶來更嚴密監控與隱私暴露的風險等,這些事實,有心赴中國發展的台灣學生不可不慎加評估。

台大國發所兩岸組碩士生林子堯則對輿論報導台灣學生大量「飄向北方」提出觀察,認為往往是輿論的偏頗與刻意餵養部分破碎訊息,再以錯誤事實為前提做評論,導致台灣社會人心惶惶,這使得台灣學生低估了中國求學的風險、高估了未來在中國發展的機會。

林子堯以自己曾到廈門大學交流以及2014年與2017年赴美交流的經驗,說明就算在中國讀書,對於當地社會文化與生活依然會有一定程度的隔閡,而中國目前更看重歐美留學經驗,在大陸取得的學位未必能順利使台生畢業後獲得工作與發展機會。再者,目前歐美大學開始對於中國的一些學科設限,就算中國頂尖大學世界排名不斷晉升,其畢業生也未必能藉此成為赴歐美留學工作的跳板。

為提供目前兩岸現況更全方位的觀察並瞭解當今台灣年輕世代的想法,台灣智庫現場並將提供何明修教授、張秀賢先生、朱震先生與陳建勳先生的分析文章:〈中國公共領域的生與死〉、〈台生西進,因為…〉、〈「天然獨」一點都不簡單〉、〈天然獨的未來——世代更迭下國家認同的可能發展〉。

何明修於文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當然不會平白坐視網路公共領域的「和平演進」,甚至危及其統治基礎。自從習近平在2012年掌權以來,開始緊縮意識形態的控制,從2014年以後,中國政府以反恐之名推行了網路實名制,也以國家安全的理由,堅持「網路主權」。

香港智庫「立言香港」召集人張秀賢則於文中分析,台生之所以赴中就學,與台灣大學世界排名滑落、就業前景有關。建議台灣政府應真正為高等教育政策帶來新轉變,最起碼可以紓緩這方面的現象,令台生更願意留在台灣入讀。

曾參與反課綱運動的朱震與陳建勳,則分別於文中論述「天然獨」與「天然統」。

朱震認為,認同需要依賴不同的座標以及不斷的確認才得以維持,不該局限於統獨的向度,也不該仰賴「天然」這個不消耗能量的過去完成式的詞彙去作為形塑國族認同的唯一考量,唯有不斷與文化土地互動,才能真正找到歸屬。

陳建勳分析,對於天然統的憂慮絕非無意見,若沒有採取行動因應,則真可能使得未來世代傾向於不排斥統一。年輕世代最排斥的,其實是中國的各種弊端,而非其本身。如果台灣本身政治時局疲弱,政府弊端橫生時,中國在年輕人心中的形象就不會有與台灣如此大的好壞差異。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