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長期推動台、美、日智庫交流,自2002年起,輪流於台、美、日三地,廣邀三國專家、學者、將領與官員,推動了十餘次台美日三方安全對話。本年度為探討美、日兩國「印太戰略」對台灣的影響與機會,特於本日(11日)上午,假外交部外交與國際事務學院,以「印太戰略之下之台灣機會」為題,舉辦2018年台美日三方安全對話。
本日會議由台灣智庫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賴怡忠博士主持,與會者包括:前美國國防部亞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陸戰隊退役中將Wallace ‘Chip’ Gregson、美國Vanderbilt大學名譽教授 James Auer博士、日本安全戰略研究機構資深研究員Grant Newsham、國立政治大學台灣獎助金訪問學人 Kerry Gershaneck、2049計劃研究所執行主任Mark Stokes(石明凱)、日本退役海軍少將川村純彥、退役海軍中將金田秀昭、退役空軍中將小野田治,以及退役陸軍中將渡部悅和等美、日專家學者與會。
外交部吳志中次長受邀為會議進行開幕致詞,他在致詞中提到:「近來區域情勢面臨挑戰,中國大陸頻繁的軍事擴張行動、北韓核武計畫等,均增加區域安全的不穩定性,因此台灣很高興看到美、日共同推動「印-太」願景,以民主作為價值基礎,保衛區域自由、開放的共同成果。為達成這個願景,需要域內的民主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台灣也同樣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與美國及日本攜手合作,維護區域的和平及穩定。」
會議中,美方由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海軍陸戰隊退役中將Chip Gregson(葛瑞格森)首先發言,葛瑞格森指出,雖不確知「印太戰略」的政治決策過程將如何進行,且安全對話架構也不等同緊密同盟關係,但勢必能讓台灣與其他國家在經濟、學術、人員交流上掌握機會合作,促進更頻繁的交流、共享資訊,並確保與他國互動無礙,是台灣值得投資的方向。從地緣政治上來看,台灣擁有良好的易守難攻地形條件及堅實的武力,防衛台灣並不是那麼困難。台灣也須知道外界看台灣防衛不僅是台海安全,更認為台灣的防衛也是日本防衛,甚至是美日同盟防衛的一環。葛瑞格森中將也建議在資訊系統整合、強化監偵能力、人工智慧運用,是台灣可以分別與美、日兩國合作,互利互惠的具體項目。
日方則由日本航空自衛隊退役空軍中將小野田治首先發言。小野田指出,一般多都認為安全是零和議題,但安倍政權希望以印太戰略同時達到穩定與繁榮的雙贏。
由於台灣對日本來說是東亞區域的友好國家,地位的關鍵性不僅在東亞,更是全球航路的區域樞紐,台灣重要性可見一班。近來中國在台海中線附近設置了M503等民用航線,不但影響了台灣的飛航安全,隨著中國軍機軍艦繞臺次數日增,也開始增加在日本海、南海與西太平洋的演訓活動,這一方面可發現台日安全的緊密相關性外,也顯見中國在此區域有意展現其影響與操控他國的「銳實力」,以及在國際社會強化孤立台灣。
小野田中將認為台灣在印太安全戰略中可扮演兩個重要的角色。第一,全世界在此時都需要台灣對中國的意見,認為台灣是全世界最了解中國的國家,因此台灣可提供對中國的情資分析;第二,台灣是群島防衛聯盟之一員,捍衛其領土之餘亦等於在捍衛全球公域。共同的安全議題突顯出台灣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也是台灣與日本展開合作的機會。
Grant Newsham以及Kerry Gershaneck等分別指出,印太戰略雖然概念並非最新,但顯然是川普政府在安全議題極為重視的關鍵概念,其對於台灣、美國、日本等都是機會之窗。而川普無法預測的作風不見得不好,反而是個機會之窗,而這個窗戶不一定會永遠開啟,所以台灣更應該掌握機會以迅速發展出一些具體的合作關係。
針對美國軍艦訪台議題,Mark Stokes(石明凱)指出他的調查顯示,當年主導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國安顧問布里辛斯基有提到美中建交後並不妨礙美軍艦持續訪台,且當年中國也沒對美國提出這項要求,反而是美國在給自己限制。台灣智庫執委賴怡忠接著這個話題指出,1972-1979美國與中華民國維持邦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有接觸的非邦交關係,但美國總統、國務卿當時並未因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關係而不訪問北京。美國務卿在2000年訪問北韓,今年五月川普總統也可能會與北韓領導者金正恩見面。美國與沒邦交且試爆核武的北韓都可以這麼有彈性,對與民主台灣的交往可以更重視現實。
Grant Newsham提到台灣有很多可以提供的資產,包括美國在內的區域國家多視台灣為一個有能力的合作夥伴,不是弱雞。針對美日台合作交往的實況,現在應思考如何使其正常化以降低被政治化。邀請台灣參與會議無須偷偷摸摸,被問到時更無須否認。要讓中國習慣台灣存在的現實。他以台灣陸戰隊將領參與「太平洋兩棲領導峰會(Pacific Amphibious Leadership Symposium)」作為例證。
台灣智庫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賴怡忠博士在會議中指出,雖然美、日兩國的印太戰略仍在成型的過程,但這也使得台灣可以透過與相關國家的溝通,將自己的聲音與期待融入其中。因此,印太戰略雖然有其不確定性,但對台灣來說也是機會。他進一步指出,事實上台灣在印太戰略有很多角色可以扮演,尤其是對中國情資的分享與分析上,台灣居於關鍵地位。此外,科技、新南向、以及與美日、和與印度合作等面向,都是可以具體操作的面向。只是,台灣方面已注意到,就目前印太戰略的發展中有著很強的安全與軍事面向,但經濟合作方面則相對薄弱。此外,與「人」的連結的部份亦比較少著墨,而這些都是台灣可發展之面向。
舉例來說,台灣過往與美國和日本垂直和水平整合的分工模式以及科技能力,使得台灣在與印太區域國家,特別是與新南向國家的合作上,出現很大的空間。而與「人」連結之處,台灣則可透過在東南亞與南亞強大的社會合作網絡,持續進行發揮。而台灣的軟實力,尤其是台灣的NGO團體,在2001年的反恐行動、2003年的對伊拉克戰爭,還有敘利亞難民危機的處理過程之中,都有很亮眼的發揮。雖然各國都關切中國的銳實力,但台灣長久以來對抗中國銳實力的經驗與對策,也足以分享給印太區域的其他國家。因此,美日的印太戰略將會是台灣的機會。
而為持續推動與美、日兩國的合作,台灣智庫將在今年(2018)年底舉辦另一場大型台美論壇,而明年(2019)除持續舉辦多邊安全會談之外,還將組團赴美與美國智庫討論「新科技創新」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