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四:
經濟移民為富裕經濟體帶來負面影響

2016/08/31
New Internationalist 編輯
譯者: 
苦勞網特約編輯

選擇前往比較富裕的國家工作、試圖改變人生境遇的人們,在移居的社會裡往往有一種特別不名譽的形象:這些人不值得(給予福利、保障)──他們不像逃離暴力的難民,假如苦難的形象夠鮮明,通常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接納(儘管這往往也伴隨著許多「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問題」或「我們處不來」的抱怨)。

在我所居住的荷蘭,經濟移民經常被貶謫為「投機份子」(gelukszoekers)──這個詞在荷語的意思是「追逐幸福者」,對比於人們的厭惡,顯得格外諷刺。最近一項母數大約兩千人的調查顯示,有75%的受訪者同意荷蘭社會應該要減少接受移民,相較之下,只有26%的人認為應該減少接受難民。1

荷蘭的主流媒體和政客,為了將選民的注意力從緊縮政策造成的慘況轉移,在經濟移民的議題上煽風點火,使得一般大眾總認為移民要嘛是在消耗社會服務資源,要嘛就是偷走了工作機會、拉低了薪資水平。

然而,只要清醒一點,以研究調查為本,就不難發現這種想像出來的衝擊,與現實根本天差地遠。

以34個OECD富裕經濟體的平均值來說,每個移民家庭的年度經濟貢獻是2,500歐元(約為2,800美元),這個數字同時也是他們實納稅費與一般人認為他們所納稅費的差距。2

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發現英國的非歐盟移民(就是那些特別被輿論中傷的群體)比本國人不易獲得政府福利,但在2000至2011年間卻貢獻了高達50億英鎊的稅收3。移民非但沒有榨乾公共服務資源,而且還為其他人口提供了非常需要的經濟挹注。又比如在社會住宅部門的覆蓋人口,新移民只佔了不到2%。在不動產市場過熱只使得富人獲益的當下,真正的資源戰場,其實就在不斷賣掉社會住宅又對住房短缺卻毫無作為的政府裡。

移民潮逐勞動力需求而居,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儘管政客們誇誇其談要限制移民,晚近各國針對高技術移民以及(有時候)低薪資勞工的移民政策的確有鬆綁的趨勢。在此同時,人們的雙重標準卻依然存在:當來自富裕國家的個人為了更有利可圖的工作跑到另一個國家的土地上,會被認為是完全正常的,或者不過是在「逐夢」。

經濟移民比較年輕、具創業精神而且往往能帶來接收國所需的技能。他們能減輕勞動人口老化的壓力、充實退休基金並且為經濟帶來動力。長期來說,隨著他們本身年紀漸長,這些正面的影響會消退,但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lity)卻也預測,如果該國持續維持較高的淨移民目標人數,藉由這些移民工作者的財政挹注,政府債務將能在五十年後減半。

雖然如此,古怪的極端狀況實在不太有參考價值。那些崇拜市場力量、主張去除所有貿易障礙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是大規模經濟移民的主要鼓吹者。他們相信勞工的流動可以助全世界的GDP如火箭般衝上雲霄4,而實施限制移民的措施則是錯失良機,如同將數兆元的財富丟棄在人行道上一樣可惜。然而,要達成他們的經濟模型所宣稱的結果,移民的規模必須要大到讓南方國家的人口負成長,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發生。

回到現實世界,認真把手上的證據當一回事,比較急迫的課題或許是經濟移民會不會造成就業排擠並壓低薪資水平。然而,一些這方面的研究顯示,如果真有人會被擠出就業市場,通常比較可能是新近的移民。在低收入的群體中,移民的薪資通常相對更低,但幅度並不大而且往往是暫時的。一項調查顯示,OECD國家每增加1%的移民,對整體平均薪資的影響大約只在0.12%左右。

另一方面,也有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經濟學家米特‧佛格德(Mette Foged)和喬凡尼‧裴瑞(Giovanni Peri)的研究涵蓋了丹麥從1991到2008年的每一位單身工作者,追蹤他們的勞動條件如何受到移民影響,包括大量來自索馬利亞和阿富汗的難民。結果,那些接收移民的社區,單身工作者的薪資成長的程度比其他沒有接收移民的社區要來得高。

對抗低薪資的戰役,也發生在反對偏惠富人並減低僱傭保障的政策上。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便認為指出分配的不平等(例如勞工所得分配減少的情況),提倡最低工資、勞工集體協商以及加強社會保護措施,才是強化經濟成長與就業的方法。

在大部分國家,移民繳納的稅和創造的社會貢獻,都比他們得到的回報多。他們對移入國的貢獻非常巨大。過去十年之間,各先進國家高教育程度的移民普遍明顯增加,形成生產力與創新的重要助益。而在移出國,移民群體的海外匯款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口脫貧,讓孩子們得以繼續接受教育並且打造更好的未來。此外,返國移民也把在海外建獲得的人文、社會與金融資本帶回家鄉。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蓋伊‧萊德(Guy Ryder)在G20勞工與就業部長級會議的發言(2015年9月3日)

移民經濟學家麥可‧克萊門斯(Michael Clemens)認為:「低技術移民既拿走了工作機會,也創造工作機會。即使在政客和倡議份子堅持一定會造成負面效應的地方,這樣的平衡都表現出了正面效果。不過,要讓人們對這樣的事實形成共識,永遠都是一項挑戰,因為移民填滿了工作機會的現象是直接且顯而易見的,但移民創造工作機會的現象卻往往是間接且看不見的。」

最後,潑一點冷水吧!雖然移民能夠帶來短期的正面經濟效果,OECD國家在過去五十年間接收移民所造來的財政助益,平均來說接近於零,不論正負都極少超過GDP的0.5%。一旦時間長了,在經濟數據上移民根本跟其他公民沒兩樣,所以何必大驚小怪,如此介懷呢?

  • 1. 譯註:原文連結為荷蘭I&O研究機構的調查,於2015年8月15日發表於De Volkskrant網站。
  • 2. 參考資料:OEC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utlook 2013.
  • 3. 參考資料:Debora MacKenzie, ‘Refugees welcome: the numbers add up’, New Scientist, 12 September 2015.
  • 4. 在「Open Borders: The Case」這個網站可以找到許多這樣的見解。
責任主編: 

Dinyar Godrej

英國《新國際主義者》(New Internationalist)雜誌編輯。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