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納健保的爭議何時了?

知道陸生納保案,在立法院被莫名再次被排除討論,覺得有些沮喪。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的封殺。也為我們政治界、主流媒體缺乏好好討論政策的空間,感到惋惜。

因為主流媒體不常有充分的資訊揭露,所以首先得再次說明的是:「陸生」是目前台灣所有的境外學生當中,唯一居留六個月後,還不能納入健保,也不能打工的學生。其他如外籍生、僑生、港澳生,都已納入健保,也有基本的打工權益。獨獨陸生是被莫名排除的,這是開放陸生時設下的諸多歧視性規定。

在種種反對陸生納入健保的理由中,除了無理由一律反對的立場外,近來出現一種「支持陸生納保,但應該排除任何的政府補貼」的說詞,並以此為由來反對讓陸生比照外籍生納入健保。據了解,這也是目前民進黨與親民黨採取的觀點,相當有回應的必要。

納入長期居留者的社會保障有其必要

首先,所謂「反對一切政府補貼」的說詞,可能沒有仔細思考過,這種論述其實不就是主張,對居留在台灣上的境外人士、配偶、勞工、學生......都不提供任何公共服務嗎?「外來者」是否也不可以進圖書館?或者用電、用水、用瓦斯、過路都要三倍錢(這些都有政府補貼的)?

在全球流動日趨頻繁的情況下,在一個地方長期居住的人,已經不一定是「國民」。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基本社會保障需要考慮日益增加的「居留者」,不論他們出現的原因是通婚、求學、工作。實際上,居留者有所得也需要繳稅,有消費也會間接納稅,沒理由被隨意排除。何況全民健保作為一種社會保險,還要使用者自己平常繳交保費才能使用,並非無來由的單純福利。

再者,有論者以「全民健保不是『全球健保』」立論抵制陸生納保,甚至要求一併取消外籍生與外籍人士的健保權益,恐怕也是誤解制度。實際上,從我國全民健康保險開辦以來,就並非只是「全『國民』」健保,而是「全『居民』」健保,所以不論移工、移民、外籍生、各類長期居留者,只要合乎資格繳納費用,都會涵蓋其中。勞工保險也是如此,畢竟,居民的種種風險,作為同一塊土地上的共同體,一個社會也無法視而不見。難道他們生病或發生職災了,只因缺乏國籍資格,就只好離境自求多福,或者期待他們原本有購買商業保險嗎?別忘了,上回的八仙樂園塵爆災難,就有兩位受害者是陸生,只能靠陸生社群發動捐款來解決醫療困境。

而且,就是納入修讀正式學位六個月以上的境外生納保,仍然不會包括短期旅遊的「停留」人士,離「全球健保」的距離還相當遠。那種擔憂健保資源會遭境外人士隨意入境使用的焦慮,可能是太高估我國健保政策官員的「大愛」了——實際上,我國政府不久前才把外籍生納保的資格,從「入學三個月後開始納保」,改惡為「入學六個月後開始納保」。他們似乎認為,外籍生們來台第一個學期天冷都不會生病?

所謂的「政府補貼」實為「挹注健保預算」

更何況,在健保問題上,外籍生、陸生們嚴格來說,並沒有拿到什麼「政府補貼」。當前規劃陸生比照外籍生採納的健保費用,是以健保中的第六類「其他地區人口」身份納保,需要繳納所有類別中偏高的健保費用。其個人負擔是每月749元,相當於有工作者月薪50,600元的人所繳的個人負擔健保費。陸生甚至還不被允許工作,無法以受僱者類別納保,依據薪資負擔較合理的健保費用。舉例來說,學生勞權運動所不斷主張的,依法學生兼任助理應以學校為勞健保投保單位,基於薪資通常只在基本工資20,008元以下,其健保費用個人負擔每月僅需290元,如此才合乎「量能付費」原則。

而且,健保作為社會保險,有政府的支出在其中,不過也就是擴大整體保險基金,讓最後整體的使用者受益。我們只要簡單推算,現在陸生的學位生人數不過6,000人,所謂政府因有人以上述第六類身份投保,每月多承擔約500元挹注進健保基金,每年也才因此多支出3,600萬。不到我國政府醫療公共支出的五千分之一。而且這支出還是回到健保基金的收入,充實整體健保經費。這也並非單獨補助境外生,而是所有的第六類投保者皆如此。

我們真正該抗議的反而是,對於第六類身份這種沒有工作、沒有撫養者的人們,政府給予他們的補助恐怕還太少,使得他們的健保負擔遠高於一般有工作的人們;而對於靠股利與地產等資本獲得鉅額利潤的人們,反而應該提高補充保費費率,而非再下降補充保費課徵門檻。真的擔憂健保財源,講究社會公平,把矛頭指向資產階級才是正道。

「敵國論」忽略了什麼?

儘管如此,健保納入在台長期居留的境外人士,特別是中國大陸人士,仍然在台灣社會充滿了爭議。除了主流媒體與政客的不當炒作,讓紛爭始終無法平息外,所謂的「敵國論」也是發酵基底,的確需要正視。

對於「陸生」,部分反對納保者簡稱他們為「敵國人」,所以反對他們享有平等對待。然而,兩岸關係如何,政權關係如何,和此群外來學生的權益,實在不該混為一談,問題也不該由他們承擔。坦白說,如果真要制定一種合法歧視「敵國人」的法律框架,只有重回《動員戡亂特別條例》的戒嚴架構下才能進行。但現在並非戰爭時期,這也並非我們期望的。

最近還有網路流言指出,立院修法將陸生身份從「停留」改「居留」,就是「要讓他們通通入籍台灣,為併吞台灣鋪路」。但這類說法也缺乏現實基礎。實際上,所有的學位外籍生在台灣都是「居留」身份,而非觀光客使用的「停留」,也因此只有前者才能加入健保,後者則否。過去《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未考量中國人民來台留學「居留」的可能,誤把陸生規範為「停留」而無法納保,當然是該自此修正,無法捨此而從《全民健康保險法》來處理。至於要入籍台灣?大家可仔細看看,台灣對於境外人民除通婚外,要歸化台灣的重重門檻有多高,男性甚至有服兵役義務;目前陸生連合理留台工作的機會都不可得,這還相當相當遙遠。

最後,中國究竟是不是「敵國」?固然基於國族認同的差別,對於此問題可能有不同的解答。但我想此點也不宜簡單地上綱上線。北京政權就是一再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期盼回歸兩岸未分斷的歷史事實,並且以此做出了許多的「打壓」舉動......,這些阻礙法理上台灣獨立的動作,畢竟和典型的「交戰敵國」不同,目的也不同。所謂的「併吞台灣」,在台灣過半數人還缺乏統一意願的情況下,現實上也還缺乏可能。兩岸爭議如何解決,的確複雜,但我們沒有必要為了這種爭議狀態,犧牲掉普遍性的原則。

與其把焦點放在「敵國」不斷放大,不如把矛頭指回自身的統治階級與其政權。例如面對健保財源困窘,真正問題在於資產階級動員政客為其修法,不但少繳了健保費或資本稅,還保留專屬他們的高價商品化醫療服務,使一般公共醫療服務品質產生危機。這些究責都比針對「敵國」或「敵國人」現實。台灣勞工當前面臨的低薪問題也是如此。

無論如何,如同移工、移民的權益,是社運的重要問題一般;境外學生的權益,也是學生權利的關鍵課題。在多次的爭議下,我們看到,漸漸有一群勇於主張合理平權的陸生出現,也有一群理解陸生權益的台灣人民誕生,甚至不乏有外籍生對此同表關注。我們高度期待這群人將能不分本外通力合作,在不遠的未來,將這陳腐的體制,一一掃入歷史的灰燼。

這樣基本的爭議,不該再無限期延續下去了。

【延伸閱讀】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