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的泰國政治局勢(90年代後期至今)

2014/03/16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

【作者按】泰國自90年代中期之後,政治局勢變化迅速。前總理塔信本人為主要的爭議的核心人物。本文整理自報導、論文、以及各種網路資料。因求證困難,所以無法保證內容完全正確,但希望能讓讀者對泰國近年來政治局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

【相關報導】 簡述泰國反政府示威

塔信‧秦那瓦(Thaksin Shinawatra)的曾祖父為中國移民,家族歸化為泰國之後,使用「 秦那瓦」做為姓氏,為清邁當地有名的商業家族。1949年塔信出生,中文名為丘達新。1973年於警校畢業後進入警局就職,之後一路晉升至警察中校,直到1987年辭職。

1980年代起,塔信開始創辦電腦、電信公司,在90年代初期,塔信的秦那瓦集團成為泰國四大電信集團之一。同時他也尋求政治力量做為後盾。和當時的道德力量黨(Palang Dharma Party)結盟,並於1994年,擔任外交部長一職。

在90年代,塔信被認為不斷利用其職務之便,拓展其電信業務。並在電信自由化的進程中,一再搶佔好處。他也遭質疑在1997年,泰國爆發的金融風暴之時,事先取得泰國政府調整貨幣政策的消息,而讓整個集團得以降低損失,並趁勢發展為泰國最大的電信龍頭。

金融風暴後泰國社會政經激烈動盪,既有政黨失去民眾信任。塔信掌握機會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於1998年成立泰愛泰黨(Thai Rak Thai Party),擔任黨主席。並於2001年2月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勝,當選總理。而泰愛泰黨則擊敗民主黨,取得下議院國會500席中的248席,改變泰國多黨制的政治版圖,成為最大政黨。2005年2月大選,泰愛泰黨再度勝選,以375席獲得壓倒性勝利,塔信也獲得連任。

然而,在塔信上台後,對於媒體言論自由採取管制,阻擋不利政府的訊息,並開始於2005年二次執政之後,以國家安全之名,關閉多間批評政府的廣播電台。

2006年1月,塔信在修法放寬外資對電信公司持股比例同時,大舉以家族成員名義出售旗下集團股票給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家族一共入帳730億泰銖(約等為值台幣),卻在法令規定化,不需繳納任何稅金。反對者譴責此舉為獲取個人私益,不顧國家安全與利益,也讓反塔信的勢力獲得擴張機會。

頌提(Sondhi Limthongkul,中文名林明達)為反塔信勢力的主要領袖,也是一名媒體大亨。原本兩人交情不錯,1997年金融風暴後,頌提的事業大受打擊,兩人產生嫌隙,頌提也一再公開批評塔信的執政,以及抨擊塔信對泰國皇室不忠,主張政治權力歸還泰皇。

在前述塔信家族售股事件爆發後,頌提組成「人民民主聯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 PAD,中文簡稱民盟),並帶領一波強大的反對運動,要求塔信辭職下台。其中,人民民主聯盟反對塔信的群眾多半身穿黃衣,被稱為黃衫軍。

爭議越演越烈,2006年2月,塔信決定解散下議院國會,於4月2日重新舉行大選。反對人士批評,爭議的焦點在於塔信本人,而非國會運作出問題,重新改選只是轉移焦點。在塔信拒絕與反對黨協商的狀況下,泰國三大在野黨民主黨、大眾黨以及泰國黨,共同宣布杯葛4月大選,拒絕推派候選人參選。

隨著政治衝突加劇,反對勢力的集會人數越來越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塔信也宣稱如大選得票未過半,就不再擔任首相職務,並號召民眾支持,聚會人數也超過10萬人。4月2日大選結束後,雖然泰愛泰黨以5成7的得票率大勝,但根據記票結果,泰愛泰黨在泰國東北部和北部獲得70%以上選票;而在曼谷和泰國南部,選民投棄票的人數則高於泰愛泰黨得票,呈現南北差異。此次大選並未解決紛爭,因政黨賄選等問題,泰國憲法法院於5月時裁定,此次大選違憲,需重新選舉。內閣會議則決定下次大選日期為10月15日。

但在9月19日當晚,泰國軍方趁著塔信出國參訪,發動軍事政變,剝奪了塔信的總理職位,宣布全國戒嚴。並全面管制支持塔信的言論,並禁止對軍方和軍政府的批評。這是泰國自1932年創立以來的第20次政變,上一次發生已經是1991年。

儘管軍方發生政變,但大部分的泰國民眾將此次軍方的作法視為解決政爭的途徑之一。政變過後,泰愛泰黨因涉及選舉舞弊遭憲法法庭解散。軍政府統治期間,支持塔信的民眾成立「反獨裁民主聯盟」(National 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 UDD),發起大規模對軍政府的抗議。參與民眾身穿紅衣,是為紅衫軍。

2007年12月,泰國重新舉行大選,原泰愛泰黨部分議員及塔信支持者加入了在野小黨「人民力量黨」(People's Power Party)參選,被認為代表塔信的力量。選舉結果,人民力量黨勝選,在480席中取得232席為國會最大黨。2008年9月,由塔信的妹夫頌猜(Somchai Wongsawat)代表人民力量黨擔任總理。民盟不滿塔信勢力再度當政,持續抗議。

2008年12月,泰國憲法法庭因人民力量黨在大選中涉嫌舞弊,判決解散。隨後在國會的首相選舉中,在野的民主黨艾比西(Abhisit Vejjajiva)聯合其他小黨,擊敗由塔信勢力重組,且為國會第一大黨的「為泰黨」(Phak Phur Thai)候選人,當選為總理。2010年3月,支持塔信的紅衫軍發動示威,認為艾比希的總理職位缺乏民主基礎,要求解散國會重新改選。紅衫軍與軍警發生多起激烈衝突,5月軍警清場後,紅衫軍激進派在曼谷市區多處重要建築縱火,並入侵數間政府建築。2010年衝突事件造成50人死亡、上千人受傷,也為泰國政治對立局勢埋下更多變數。

2011年7月國會大選,為泰黨大勝,一舉囊括過半席次。同時,由塔信胞妹盈拉當選總理,為泰國第一任女總理。為泰黨與盈拉延續塔信的政策,甚至被認為流亡海外的塔信仍實際主導泰國政策

2013年,為泰黨議員沃拉猜(Worachai Hema)提出「特赦法案」,法案內容為赦免所有自2006年政變以來因參與政治活動而獲刑的人員,從而實現國內政治勢力的和解。在野黨與反塔信陣營強烈反對,並認為此項法案是為塔信回國繼續參政而提。此項特赦法案爭議,再度引發泰國政局動盪。

【參考資料】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