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能讓美國因素牽動台菲談判

2013/05/15

九日「廣大興二八號」漁船遭菲律賓公務船槍擊,射殺漁民洪石成後,針對此事,馬英九總統幾乎每天在其臉書嚴正表態。馬總統除了強調「政府不能不了了之,一定要辦到底」之外,也令軍方與海巡署派艦護漁。

儘管馬政府動作頻頻,但同仇敵愾的台灣社會普遍認為馬政府反應太慢、過度低調,甚至也有聲音認為馬政府「護漁不力」。十二日《聯合晚報》報導,這次台菲之間的談判受到美方壓力掣肘,國安高層擔憂台菲的僵持,可能使美國疑慮台灣損害亞太區域的戰略利益。由於美方的幕後壓力,事件之初總統府與國安會並不同調,延宕了第一時間應有的處理。

雖然國安會十二日駁斥了美方施壓的消息,稱「此案是菲律賓槍擊台灣漁民的事件,與美國毫無關聯,外界想像力過於豐富,美方也不會為此向台灣方面施壓」。但台菲談判中的「美國因素」,不是國安會否認就不存在的。

回顧歷史,冷戰伊始,美國以「反共」為名,在東亞進行軍事部署,其中又有北起日本、南迄菲律賓等地區的「第一島鏈」,藉以圍堵中國大陸。台灣位於第一島鏈中間,正是美方亞洲戰略重要一環。美國與日本有《美日安保條約》,於一九五一年簽字,一九六○年再度修訂確認;美菲之間有《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一九五一年簽訂,一九五八年正式生效,無有效期限,去年四月雙方又在華府二加二會議中對該約進行覆審。中華民國政府一九五四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一九七九年與美斷交後,美國通過國內法形式的《台灣關係法》。透過上述各項條約與法律,美國與其東亞盟國形成堅強的反共軍事同盟,冷戰雖已結束,如此軍事同盟關係並未改變。

以釣魚台爭議為例,美國歷年來屢次宣稱釣島主權爭議應由當事國和平解決,看似立場中立,美國國務卿凱瑞今年四月訪日期間卻承認日本對釣島的實質管轄權,美官方也多次確認釣魚台屬於美日安保範圍。釣魚台爭議與台菲談判情況雖有不同,但正好說明東亞海洋問題的癥結所在,即美國勢力的介入,美國會稱職地扮演偏袒盟友的「和事佬」角色。

去年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在黃岩島海域對峙之際,美國國務院一方面表示反對訴諸武力解決爭端,另一方面卻又重申對美菲雙方共同防禦條約的承諾。這次台灣漁民遭菲方殺害,美國政府十日公開表態:「希望相關各方自制,勿升高緊張情勢。美國目前既不譴責,也不要求菲國道歉,一切等到菲方調查報告出爐再說。」

我方起先低調回應,與美國的表態是否有直接關係,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件慘案的後續處理,包括我方開出的「公開道歉、賠償損失,徹查事實、懲罰凶手」條件,不管七十二小時或七十二天,能否落實,都得看美方態度。

槍擊事件發生至今,菲方堅拒道歉,僅將涉案人員停職,卻又稱此舉並不意味他們有罪;菲方雖表示會下令調查,但菲官員在記者會上滿不在乎、輕描淡寫。

菲律賓「新愛國陣線」(BAYAN)祕書長Renato Reyes Jr.今年三月來台參加研討會時曾表示,菲律賓與美國之間雖已無設立美軍基地的協議,但美軍卻可以透過其他單邊協議從而在菲律賓實質駐軍,例如《部隊到訪協議》允許美軍無限次、無限期、不必說明目的地即可使用菲國的港口、領空與水域。

與菲律賓一樣,台灣同為美國在東亞的盟友,美國雖無在台駐軍,但長年維持對台軍售。有論者指出,近來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在南海對立緊張,此次菲律賓透過對台灣的強硬態度以對抗中國大陸,形成「代理戰爭」的局勢。

無論這次槍擊事件菲方是否意在中國大陸,不能忽略的是,菲方有美國撐腰,而台灣的背後亦有很深的美國身影。站在美國的立場來看,手心手背都是肉,若台菲之間走向對峙與衝突,無疑是美國的左手打右手。美國是否緣此出手「吃案」──將此案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終又草草了事,確實值得密切注意。

台灣漁民的冤屈如何得雪,台灣漁民在相關海域的作業安全如何得以保障,就端視馬政府是否有決心與能力將國安決策權從美國手中收回,走出徘徊在台島上空揮之不散的美國陰霾。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