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異語:長官做形象 我們快累死

2013/04/06

Q:為什麼會發起「406消防員搶救心肝遊行」活動?

A:我是台南人,警專畢業後,我第一志願就填台北,做了6年消防員,發現消防人力嚴重短缺,加上一些不合理的事,才決定發起遊行,希望政府和長官能重視。

消防隊的工作繁雜,除救災救護,還有安檢、宣導跟為民服務。像北市消防隊是做一休一,但局裡會以訓練、演習、宣導、上課等為由,把我們停休,假就越積越多;長官又規定半年內休完,但勤務根本多到沒辦法休假,最後長官就用佳獎抵補休,完全不合理。北市的勤務量吃重,光救護,每年就增加10萬多趟救護車,還要為民服務,舉凡捕蜂、抓蛇、抓貓狗,全都找消防員,我還曾升雲梯車到6樓,只為幫市民開門。

人力不足工作量大

Q:這種體制和濫用資源的問題,長官都不重視嗎?

A:基層消防員賣的是精神和體力,長官注重的是民意、形象跟數據。長官認為我們在局裡備勤,就是在休息,但備勤24小時,不管有沒有出勤務,我們還是處在上班的精神壓力下,等於24小時都在工作;而且我們不是閒閒沒事,要準備一堆體能測驗、消防評比和大小型演習。像每月辦演習,但拍照做成果給誰看?評比是在比車洗得漂亮、消防栓擦得乾淨、花種得好看。這種官僚,難道不需要檢討?

全台灣消防員缺1萬多人,卻只招246人,人力嚴重不足。每個消防員負擔的工作量,比長官看到的多很多。像台北市45個分隊,只補30個人,怎夠分。一輛消防車按規定要5到6個消防員,以我們隊為例,接到火警時,有的出去安檢、有的去查察,人力扣一扣,只剩4人,若出兩台車,要2人負責開車,等於實際能進現場救災的只有2個,外縣市甚至還有1人開一台消防車出去救災,要怎麼救?

當民眾一直用放大鏡檢視消防員,更令我們喪氣的是長官不會站在我們的立場想。連出勤時,還被規定不能在歸隊途中吃飯,長官說消防車停在路邊,怕民眾觀感不佳。政府也不重視問題,等到一出事,就叫人下台負責。

我月薪5、6萬元,每月工時360小時,算下來時薪166元,我是拿生命跟健康換,這樣算多嗎?

我站出來訴求的不是加薪,是合情合理的工作體制,消防員只是人,不是超人。

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死要錢的政府,只會推出國年年金及二代健保來補足赤支漏洞,都失業沒工作還要繳得比有工作的人還要多錢,,還變相漲價根本是欺負失業勞工!

調整基本工資//勞保級距未跟進 176萬勞工多繳保費
.-字
+字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3年4月9日 上午6:16.. .
〔自由時報記者王貝林、謝文華、高嘉和/綜合報導〕行政院長江宜樺四月一日核定勞工基本工資調為一九○四七元並即生效,但勞保級距卻未配合同步調整,勞保保費最低級距直接跳為原先第二級的一九二○○元,形成前所未有的「低薪高報」!

雖每月只多繳2元 苦了最弱勢的勞工

勞保局查處企業「高薪低報」影響勞工權益,自己卻強迫勞工「低薪高報」多繳保費。原基本工資一八七八○元,勞保保費月繳三三八元,調為一九○四七元後,應繳三四三元,但若跳級以一九二○○元計算,則要繳三四五元,雖然每月只多繳二元,但受害的卻是經濟最弱勢的勞工;此次最低工資「每天多一顆茶葉蛋」等了一年多,勞保保費卻得莫名其妙多繳!

資方負擔增9元 提撥退休金也多9元

企業主更是最大受害者,不僅每月要為勞工多負擔九元保費,提撥六%退休金部分也要再多九元,合計每月就多十八元。

以勞委會所稱有一百七十六萬勞工領取基本工資,若只算保費部分,總計勞保局每月就因此多一九三六萬元入袋!

過去政府調高基本工資,都會配合調整勞保級距,一○○年元旦調高六百元、一○一年元旦調高九百元,都是在前一年的九月公告;九十六年七月一日,十年未調的基本工資一次調高一三四○元,當時是在同年六月廿二日才公告,但勞保級距都同步調整。

政院審查後公告 作業時間需一個多月

對於空窗期,勞保局總經理羅五湖說,今年因四月一日公布即實施,才會來不及修正勞保級距,最近會將勞保級距修正表送行政院審查後公告,作業時間約需一個多月。勞委會勞工保險處處長石發基也說:「這次是很簡單的修訂,希望行政院愈快核定愈好!」

羅五湖表示,勞工繳保費,本來就是以實際薪資往上一級投保,如薪水三萬元,以三萬零三百元級距投保,對勞工較有利,勞工在空窗期每月多繳兩元,但未來請領各項保險及勞工退休金,都以實際投保薪資給付,對勞工應較有利。至於雇主在約兩個月的空窗期間,要為勞工多提撥保費及勞工退休金,未來修正級距後再調回,影響應有限。

中小企業協會秘書長王振保說,或許是勞委會疏忽,但有錯就要改,不應該讓勞工及企業多付勞保費或多提撥勞退金。

商總理事長張平沼認為,在企業勞保負擔將愈來愈重下,當然得錙銖必較,政府理當不能溢收勞保費。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受訪表示,本不該有空窗期,不過在級距未調整前,勞工每月多繳一點點錢,若遇請領生育等各項保險,繳得多、領得也多,對勞工或許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