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營事業工會的難題

2013/01/03

因為「社會觀感」,國營事業員工年終獎金淪為眾矢之的。實際上,這是一個週期性的頑疾,縱使官員已經承諾「檢討」,但明年此時,國營事業年終獎金這口活火山還是會照樣爆發。

其中,角色最尷尬的無疑是國營事業工會,因為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

既然是工會,自然沒有理由不挺身捍衛會員權益,況且國營事業的工會選舉向來激烈,消極不作為,等於落「政敵」口實。

或許,立委對外放出工會施壓消息,並非空穴來風。

但這種會員權益至上的工會遊說舉動,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與「社會觀感」為敵的窘境。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迄今,台灣工會運動花開花落,還在檯面上有能見度的工會幾乎都落在國營事業。和早期員工爭取年終獎金的「勞資爭議」性質不同,現在國營事業工會所爭取的年終獎金,實際上是「勞官爭議」,遊戲規則是如何分配納稅人的稅款。

這個特殊背景,無疑昭告了,國營事業工會的存在與使命,不可能僅僅維護會員權益,而罔顧社會認可與支持,否則勢必被外界冠以「既得利益」或「工人貴族」的污名。正由於存在這個「失落環節」,故當國營事業工會為會員爭取權益愈積極,隨之而來的社會孤立與反擊便愈強烈。

短期內,國營事業工會要走出這個泥淖並不容易,畢竟制度總是影響了行為與動機。就像單一選區,讓立委不得不淪為目光如豆的「里長伯」,把國政大事化約成傳統的選民服務;「企業工會」的存在,也同樣讓工會幹部把勞工權益限縮在自己廠內的員工,而非更廣泛的階級代言。

自然而然,當員工對外聲稱國營事業除了營利,尚肩負「社會責任」時,社會大眾卻鮮少聯想,國營事業工會與促進公共利益之間究竟有何關連。

如本文所示,國營事業員工無論薪資或獎金,都是對納稅人的稅款進行實質分配,故工會「政績」不可能只是給會員交代就能了事。倘若工會的權益爭取仍重複官員遊說、立委施壓的老路,則贏得戰役,輸掉戰爭,將是最可能的結果。或許,現今正在這條路上。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