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卓新獎 苦勞網2項入圍

2012/11/01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王顥中

10月26號,第11屆卓越新聞獎公佈入圍名單,苦勞網的「國境邊陲──蘭嶼核廢料檢整系列報導(孫窮理)」入圍了「平面報導類最佳調查報導獎」,而「馬祖博弈中(孫窮理、王顥中)」專題,入圍「平面報導類最佳專題報導獎」。

本來是想說沒有什麼好張揚的,更沒想到要寫一篇東西,跟大家報告這件事,不過,轉念一想,入圍又不一定得獎,不趁現在趕快宣傳一下,順便募款,那不是白入圍了?

「蘭嶼」和「馬祖」兩個系列,是現在苦勞網團隊共同工作的成果;從事前的規劃、大隊人馬到現場採訪,加上回來之後的密集討論,就連在台灣留守,和作行政後勤的夥伴,都有相當多的貢獻;在蘭嶼,不只是苦勞團隊,包括PNN的阿雄、立報的苡榕、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鵑如、新頭殼的宗興、Taipei Times的小賴…等,都是一起討論的夥伴;在馬祖,馬祖日報朋友的幫忙,以及從台灣過去,尤其是公共電視台幾個團隊(我開玩笑說,那幾天,半個公視都搬去馬祖了,不過成果也很豐碩,公視馬祖報導也入圍電視類的「即時新聞」和「專題新聞」獎),都是我們切磋、學習的對象。

會這麼談,跟我在上個月「募款徵信」(三句話不離募款)裡提到,摸索中的媒體經驗有關。

國境邊陲,蘭嶼

我來說說「國境邊陲」這一個系列。

「魔鬼藏在細節裡」,蘭嶼核廢料貯存場「檢整」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必須透過對工序細節追究的過程中取得,所以這個系列裡,有許多對這些細節的描述、分析,最後才能找出有力的破綻,提出問題;而在「檢整」期間,大約有100位左右蘭嶼的青壯年男性,參與了這個只為「趕工」不顧勞工安全與環境保護的「檢整」工程,蘭嶼達悟族在島上人口不過兩千人,因此,這又被描述為一個「滅族」的工程。

嚴格地說,那並不是我的「作品」,我扮演的角色,是把蘭嶼貯存場裡工作朋友提供的資料,以及親身經歷的經驗整理出來,做一個系統地呈現,除此之外,也考量從中牽線的「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運動上的判斷;不管作為一個運動上的打點,或者一個能準確命中要害的「調查報導」,都有它獨特的「敘事策略」。

(左起)PNN記者鐘聖雄、立報記者呂苡榕以及苦勞網記者王顥中(就是被某電視台大記者口中的「同學」,還提告、現在已經不起訴的那個,他入圍卓越新聞獎囉)在蘭嶼民宿一起工作。(攝影:孫窮理)「國境邊陲」系列刊出後,台南旅思館辦的「摺飛魚為蘭嶼(台灣)祈福」的活動,把活動中大家折的紙飛魚和捐贈的款項,寄到苦勞網來,對我們表達支持鼓勵,之後這些飛魚又再回到蘭嶼,繼續募集族人的祝福,希望匯聚對核電工業以及以滅族的方式,「處理」工業污染的反省。(攝影:孫窮理)

在正式拿出現場工作者提供的資料之前,我花了很長的篇幅,利用頭兩篇報導(「」、「」)鳥瞰式地介紹「檢整」,也把問題點先點出來,作成伏筆;接著,考慮到打出去的力道,在徵得提供者同意之後,我選擇將手上的資料交給壹週刊,並且在同一天用這些資料,寫出不同的報導(「」、「」);壹週刊成功地製造了話題,逼台電和原能會出面回應,再接下來,便是和台電對打(「」),並且從對打的問題中,找到原能會必須做回應的點,對台電做出懲處(「」),以及之後,到蘭嶼進行「消毒」(「」);這些資料的露出,也使得今年(2012)9月,監察院對經濟部、原能會、台電提出了糾正(「101財正0035」)。

去年,第10屆卓新獎新設「調查報導獎」,獨立新聞工作者李惠仁影響深遠的「不能戳的秘密」獲得電視類的獎項,但是平面類的這個獎項卻「從缺」了,評審以這第一屆的調查報導獎事關「何謂調查報導」定義(參考卓新獎第10屆「平面媒體類評審實錄」),而採取嚴格的標準,做出此一決定(換句話說,「不能戳的祕密」正是通過嚴格標準,而樹立「調查報導」典範的作品)。

能夠(與天下雜誌的「獨家追蹤調查:一塊牛排背後的秘密」,及遠見雜誌的「你所不知道的環境中國」一起)入圍這個評審眼中「新聞獎裡最崇高」,並希望以此「重新建立新聞規範」的獎項,當然是一個莫大的鼓勵;而從評審對「調查報導獎」的反覆思量來看,不只是我們,而是整個台灣的新聞界,都還在如何找「新聞如何能起著改變世界作用」的方法。

苦勞網願意共同參與這個苦索的過程,也希望大家支持(三句話不離募款)。

博奕中的馬祖

蘭嶼核廢料貯存場檢整議題,特別著重「細節」不同的地方,是馬祖設置博奕特區的議題,特別需要跨出馬祖與台灣的視野,進入到兩岸,特別是對岸福建「海西區」發展的脈絡,才能有一個全觀的理解,所以我們發現,只待在馬祖不足以窺見其未來發展的路徑,所以特別把視角拉高來進行分析,上圖攝於對岸的連江縣,「通港大道」的工程,算算時間,現在差不多該完成了;下圖,是從整個閩江口外的地理位置來看馬祖再「觀光」、「交通」、「博奕」等面臨的問題。(攝影、製圖:孫窮理)

再來談談馬祖這個系列,「專題報導」算是比較傳統的獎項了,而馬祖博奕公投,這個各大媒體雲集的議題,苦勞網的報導能突破重圍,成為唯一入圍「平面類」獎項的報導,說實在,我也覺得意外,這個系列,分成風格迥異的「公投前(『』、『』、『』)」、「公投後(『』、『』、『』)」兩個部份,前半部三篇,在描繪公投的背景,包括離島發展的困境、公投前馬祖的政治情勢、賭場,以及堆動賭場「懷德公司」的背景以及盤算。

前半段,我們是帶著一些我們自己的問題意識去的:我們對過於訴諸道德化的「反賭」論述,感到並不滿意,對於要以「賭場」交換發展的想法,很希望了解那裡是出了什麼事,也因此,第一段的一個多星期,我們透過廣泛地接觸、了解「交通」、「觀光」等議題的細節,希望深入了解包括贊成設立賭場的聲音,所意識到的問題,從作為一個不了解馬祖的台灣人的角度,快速地把問題整理出來,希望盡量避開無法討論的意識形態之爭。

讓別人了解,就是讓自己了解。

苦勞團隊6個人,加上2個實習生,8個人有7個去了馬祖,從馬祖回來之後,編採會議討論,覺得事情沒做完(而且做了那麼多,公投當天居然不在馬祖,豈有此理?),我跟顥中決定再去一次,第二次去,經過了一些沈澱,公投後,更可以跳脫立場的紛擾,於是更仔細地就「觀光」、「交通」與「社區的發展」,作有計劃的寫作,而由於馬祖(以及賭場)的發展,與對岸關聯極為密切,不從那邊回過頭來看馬祖,總覺得缺一個角度。

於是,我再坐上小三通的渡船,直接到福州,訪問中國的旅遊業者,到黃祁這個距離馬祖最近的口岸,去了解馬祖人所期待的最有潛力的航線是什麼樣子,在這個過程,也見識到「十二五規劃」下,福建沿海發生的變化,這些絕不是在台灣,或者馬祖所能夠體會的;而作為台灣的一個縮影,馬祖也反映出若干台灣在未來的兩岸發展的面貌,在這幾個軸線下,「公投後」的這部份專題,於是也開展出來。

接下來的起點

相較於「蘭嶼」的專題,「馬祖」的報導在苦勞網是較不典型,而比較接近一般媒體的操作的,雖然,我們仍帶著我們的問題意識去接近議題,但就因為對於馬祖的一無所知,在很多時候,我們是像主流媒體的記者,帶著一張白紙(這個討論,也請見這一篇「募款徵信」,嗯,三句話不離募款),從實際的接觸和採訪裡,去發掘問題意識、問出不一樣的問題的。

其實,我承認,「專題報導」並不是苦勞網的強項,這個禮拜的編採會議,順著卓新獎入圍這個話題,我們也重新討論了如何從日常的報導中培養專題製作的能力,今年5月份,在苦勞網15週年的運作報告(相關連結)裡,我們也才檢討到現在的團隊,缺乏「主動組織、發掘議題」的能力,而這,當然不至於在7月,製作馬祖專題的時候,就有重大的突破,不過馬祖專題,的確是一個突破的嘗試,能夠得到這樣的肯定,應該要把它視作團隊未來工作的一個起點。

我的薪水

以下是苦勞網在實施「自報公議計點制」後,我每個月實領的薪水,不過算我的薪水,有一點不夠「典型」,因為這10個月,我的收入都是5個記者裡最高的,工時也是最長的(差不多接近全職的工作)。

一月 11,250 二月 21,600 三月 20,250 四月 17,100 五月 20,250 六月 20,700 七月 23,040 八月 20,160 九月 26,400 十月 22,080

其實和同業相比,苦勞網薪水的高低,有點不大容易評估,現在線上記者是「責任制」,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的多得是,假如用一天12小時、一個月24天算,在苦勞網根本可以領到3萬4千多。

2009年年底,苦勞網的定額捐款是66,650(徵信),2010年推動集中輪值主編的「薪資基金」制度(相資資訊),年底,定額捐款成長到92,600,2011年以目前5位記者為核心的團隊逐漸成形,年底的定額捐款是102,650(徵信),今年起,核心團隊「自報公議計點」薪資制度上路,一個月工時達到近全職的192小時(48點)的記者,可以領到23,040的薪水,而我剛剛得知,2012年10月結算,定額捐款應該可以突破14萬的關卡;正朝向維持現有規模、讓成員有合理待遇的每月25萬定額捐款緩步接近中,讓苦勞網茁壯起來,是我們要不斷實踐的目標,而它的物質基礎,則是要靠社會來建立(三句話不離募款)。

有人說,大媒體有那麼多資源,做新聞不應該輸給資源匱乏的這些小媒體,不過,我倒有不一樣的看法,我看到的是,大媒體的工作者,在如此壓縮的勞動條件、如此受限制的環境下,仍然能做出好的報導,這真的不簡單,要在被數位匯流下的通路資本所壟斷的工作條件下,堅持自己的工作,需要透過集體的行動去爭取空間(參見「數位匯流 縫隙裡的奇花異卉」);我反而覺得今天在苦勞網的工作者,有這樣的條件、有這樣的空間,苦勞網的報導比別人好,應當是一個合理的要求。

不過,我想,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但是,必須要以此作為目標。

苦勞網的工作、成長的軌跡,以及它生存的方式,是像一本打開的書一樣,攤在大家的面前的,「非典型媒體」也在創造新的典型,不只是我們,許許多多的朋友們,也都在努力著。同樣在這一屆卓新獎,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的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之一的馮小非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說「畢竟理想的純淨度,完全有賴於你對現實的掌握度」(相關剪報),誠哉斯言。在我們說我們做了什麼、要做什麼的同時,始終得和準確地「現實」問題,連結在一起,我們感謝卓新獎評審給我們這個機會,特別是它又讓我們可以趁機募款了(三句話不離募款)。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