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得沸沸揚揚的勞保與公保,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一點也不意外,因為今天浮上檯面的種種問題,早已潛藏多時,只不過以前經濟飛速成長,且處於人口紅利的年代,危機不明顯且被延緩。
然今日在少子化且低薪化的時代背景下,制度缺漏的危機逐一呈現,即使是年金化已上路,未來世代仍得面臨保費調高或給付降低的事實,這嚴重違反了「世代正義」的精神。且該世代不正義的問題,不僅在同一個保險體系內,也存在於不同保險體系間,若不再進一步檢討修繕制度,這些關乎老年經濟安全的重大制度,將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局,也嚴重傷害世代間的社會團結。
可惜的是許多議論失之民粹,甚至淪為政黨鬥爭的口水,不僅無益於問題的釐清,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政府表示相關規劃將從費率、所得替代率、給付條件及標準、基金管理績效及政府撥補責任等多管齊下的手段來思考出路,這些手段雖可發揮一定程度的補破網功能,並沒從根源重新釐清勞保的定位,這使得世代間衝突的問題難以化解外,也易使前述費率、所得替代率及給付條件的設定上流於喊價,並成為政黨鬥爭的籌碼。
台灣今天的勞保,面臨社會福利體系建制的不完善,因而社會保險被當成福利,導致台灣今天的勞工保險混雜了社會福利的色彩,也為普羅大眾當成是福利在使用與算計。明明是社會保險的勞保,卻承載了社會福利的功能,而未能秉持保險收支精算的原則,造成勞保長年不堪負荷。如果勞保已經實際承擔了社會福利的功能,則政府豈能無視勞保潛藏債務的問題而撒手不管?
公保也有同樣的問題,且公保製造的世代不正義的問題更嚴重。即使改成八五制,仍是可終身吃到飽的制度,這是哪門子的保險?放眼世界富裕的國家,台灣的公保絕對是舉世欣羨的「奢華版」社會保險,而此奢華是建立在國家作為最後靠山的制度設計上,恰恰是這樣的制度設計,造成同一世代及跨世代間違反公平正義的逆向補貼。
九百多萬的勞工保險人口,他們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與貢獻,絕不亞於五十萬公保人口,但卻何以有如此不同的待遇?公保與勞保均是老年經濟安全手段,則沒有道理政府給予差別對待。這麼說不是要主張政府對勞保也要負起潛藏債務補撥的最後責任,而是主張在此關鍵時刻,該是全民與政府政策選擇的關頭,如果勞保及公保仍回歸保險本質,則政府就應向人民說清楚講明白,並大刀闊斧進行必要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