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脫鉤救經濟?想太多

2012/10/04
台大國際企業系副教授,台北市

政府要救經濟,並希望讓外勞與最低薪資脫鉤,以期能帶動投資、增加聘僱,來改善本國勞工的就業機會與薪資,但這個脫鉤救經濟的因果推論卻不必然成立。

首先,證諸日本失落的廿年間,不僅廣招外來契約工,並透過移民管道改變人力的供應結構。從一九八九年以來,外國籍的居住人口增加一倍半,約達到二百廿萬人,占日本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七;反觀在台灣,同一時間內外籍移民和新住民增加到九十萬人,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九。未來因為人口老化而需要聘請看護工,再加上通婚與勞工短缺等因素,每年還會有一到三萬人的自然成長。

其次,去年起香港實施最低薪資制度,甫調整的時薪為卅港元,大約台幣一百十四元,比起台灣的最低時薪多買一顆滷蛋;而香港政府所公布的外勞月薪約四千港幣,雇主另外須供其膳宿(或折發八百元港幣做代金)和繳交安定金。香港的外勞薪資跟台灣的差距並不大,但是香港的經濟表現卻是有目共睹。

再則,外勞在台灣還必須繳交健保費和所得稅;在台灣的工作時間長,同時,勞工安全也做得比較差,公安意外和客死異鄉的新聞屢見不鮮。

最後,因為節能減碳和改善產業生態的考量,陸續有台商出讓在中國大陸的廠房用地權利,在獲利豐厚下有餘力可以改選擇西進到大後方、南向中南半島,或回台灣投資。然而這些投資案的技術世代與生產汙染性,卻仍必須經過審慎評估,而不能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

薪資成長的前提,必須有資本形成與改善生產力的作為發生,靠的是研發投入、異業整合,以及企業主願意改造生產線。現今台灣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因為薪資沒有競爭力,也不是缺乏創業動能;而是在層層管制、利益操控與近親繁殖之下,造成人才篩選與經營能力的反淘汰!

討論外勞的進用管理時,必須同時搭配產業投資升級的考量。以薪資脫鉤來救經濟,未免太有想像力!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