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董事 大家一起來提名

2012/08/22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台北市

公視董事又難產了,此次文化部提名的候選人名單,媒體的評價並不差,但不獲評審委員青睞。

有委員認為人數太少沒得挑,有委員認為這些候選人是「權貴」,亦有委員認為是「北部觀點」,更認為名單是「龍脈」—一群部長的朋友們。

文化部與評審委員的認知差距,似乎沒解。「龍脈」既然不通,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鼓勵全民提名董事候選人,如何?

辦法很簡單,文化部網站開個網頁供全民提名,只要被提名,名字就掛在網頁上供票選,為避免灌票,一個電腦IP只能選一個人,依得票數順序排列,評審委員會認為應該有幾名候選人,就由名單中找出幾名,由文化部徵詢意願,沒意願者由次一名遞補。

全民提名票選有幾個好處:

首先,這個辦法不用動到「龍脈」,部長不會得罪朋友,也滿足評審委員人數要夠、成員多元性的需求。

其次是增加民眾參與,公視平均頻道收視率只在零點一與零點二之間,民眾既然不收看,當然不關心。現在只有菁英(政黨、報紙媒體、學者、媒改團體)會介意誰來當董事,全民提名票選提升參與,讓民眾也注意到公視的存在。

第三,弔詭的是公視節目很「菁英」,但菁英並不捧場,從收視率調查發現,公視主要觀眾群,為四十五歲以上、居住中部與花蓮的農村地區、家庭主婦與無工作退休者,教育程度為小學與高中,家中沒有有線電視;公視觀眾中十五至卅四歲與大學教育程度者,其比率均低於台灣民眾母體結構。透過全民提名票選讓年輕人與大學教育程度者關心公視,當然不是壞事。

或許會有人認為,如此提名,大概阿妹、陳樹菊阿嬤都會入圍,這也是菁英思維,誰說只有學者或社會賢達才能當公視董事,以往如此所以現在公視才會變成連菁英都不看的「菁英電視台」,公視經費來自普羅大眾,為什麼普羅大眾不能有聲音?趁著新舊董事會交替時候,大家一起來思考屬於台灣的公視定位吧,不要再好大喜功,動輒說要成為「華人的BBC」。

文化部主張的修法降低評審委員四分之三同意的通過門檻,這不是辦法,那有學生通不過六十分門檻,就降為五十分及格的道理;由於評審委員由政黨推荐,因此當初四分之三的設計,是避免單一政黨「全碗捧走」,以維持董事成員的多元性,修改不得。

此路不通,就另闢蹊徑吧,不必依賴「龍脈」,大家一起來提名票選公視董事候選人,如何?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