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有臉說還好

2012/08/21
作家

對於常民語言稍微用心一點去體察,會發現時下年輕人用語「還好」已經是非常客氣地表達失望與鄙夷的方式。一位40歲以下的公民對於某事某物某人進行評價,既不想過於武斷、又不能不表示負面態度的時候,就會說:「我真的以為某某只是還好耶!」這話的語意其實是:「爛斃了我只是不好意思說!」不過,吳敦義面對經濟成長「保2」不成而說出「還好」,則是「還能夠自我感覺良好」的意思。

早在將近兩個月以前,《聯合報》就作出相當廣泛的民調,其犖犖大者包括對執政黨痛心的民眾高達63%,認為台灣沒進步的82%,79%的人替下一代感到憂心,過半數的民眾認為馬總統及其執政團隊應該對發展停滯負最大責任。這正是人民痛苦的指數,任何一個有良心、有灼見、起碼有點憂患意識的當局者,都應該退回政治學的起點去思考:他究竟在權力場上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現代民主國家有其傳統思維,像是以法律為權力的準繩,乃是民主制度不容破壞的基礎。然而,確保權力不被濫用的設計卻往往成了庸人文官無建樹、不做為的保護傘。眼底的例子如此,一群音樂人為Live House的適法性請命,文化部長龍應台當即表示,她支持Live House的存在,並認為這是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的最前端,Live House代表不同於主流社會的態度宣示,「社會應該給予擁抱」。

藉由法令掩飾無能

一番洋溢熱情的大話說了26天之後,龍應台果然再度到「地下社會」訪視了20分鐘,留下了第二波大話,但是這一回的重點已經悄悄轉移:文化部願意聆聽業者和年輕人的意見:「可是因為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對Live House也不甚了解,而相關政策和法令涉及太多部會,不應該有時間表。」

總是強調依法行政的官僚事實上最容易成為藉由法令規章壟斷國家資源的集團,當他們以知法守法為施政最高指導原則的同時,也默默利用種種法令確保自己躲過無能指摘,一旦民生、產業、生活現實與理想受困於現行法條而不能開展,官僚便大可以回頭「曉諭」民眾:是你們自己選舉出來的國會成員議法不周、立法怠惰,我一個執政者呢──「還是自我感覺良好」。

更糟糕的是,他們現在還有很多時間把這種自我感覺寫成文章,與輿論較勁──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其一也。在那篇答覆資深媒體人王健壯質疑的文章〈文官的熱情〉裡,尹啟銘如此寫道:「惟自2009年2月16日開始推動ECFA,某一特定媒體社論和報導就沒有間斷的扭曲ECFA;該媒體自2月16日至5月15日整整3個月77篇社論中,談及ECFA者就有41篇,佔53.2%……到了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ECFA,從6月29日到7月28日整整1個月該媒體26篇社論中,談到ECFA的就有24篇,佔了92.3%,當然都是負面的批判。」

尹啟銘自稱都用公餘時間寫文章,能親自數計那樣大量的評論,窮究其立場,他的公餘時間還真不少,要是把這些時間也用來算一算那些讓民眾失望、痛心、憂慮的數字究竟從何而來,可能也就無暇回嘴抗辯了。

尹啟銘用個別產業出口成長的數字來粉飾整體經濟衰退的事實,原屬風塵俗吏的慣技;身為副總統的吳敦義居然反過來檢討個別產業,說「宏達電出口狀況,從去年到今年第一季、第二季將近腰斬」,也就是說,視宏達電為「出口不利的最大因素」,他甚至還說:「如果這個因素(宏達電)沒有發生,台灣的出口還是OK的。」

比對一下尹啟銘和吳敦義的說詞,你會覺得OK嗎?我會覺得他們真有臉!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