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啟動─給馬總統建言六之一
馬英九總統的第2個4年任期即將展開,值此之際,由於內外壓力紛至沓來,諸事不順,卻是他支持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時刻。對馬總統而言,應是他從政以來最大的考驗與挑戰;對台灣,以及在某種意義上,對兩岸乃至於整個中國,又何嘗不是一個關鍵時刻。
這必須從一個較大時空的宏觀角度來觀察分析。
首先,台灣戰後一甲子的發展勢頭(不是成長率),大約呈現一個倒V字型的軌跡。從1945到1990年(蔣經國1988年去世)是持續上升的,1990年以後迄今是持續下降的。其次,就四小龍作個比較,1980年代初,港、星並列第1,台灣第3,韓國殿後;30年後的今天,新加坡遙遙領先,港居次,韓反超台,台灣敬陪末座,且與韓的差距似在擴大之中。再其次,就是兩岸的對比了,無須多言,差距在急遽縮小之中,大陸沿海不少地區5到10年內追上甚至超過台灣,不讓人意外。
如何解釋?僅就台灣而言,領導人(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的執政能力與決策品質固可以解釋一部分,但更大的背景,應與全球化下的經濟邏輯有密切的關係。
全球化的邏輯是一、優化配置;二、優勝劣汰;三、優勢互補。當中國大陸自1979年決定改革開放之後,勞動力優勢就成為亞洲甚至全球資金、技術、人才趨之若鶩進行優勢互補的對象,於是大範圍內製造業之移往大陸,自然也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邏輯。CEPA、ECFA乃至自由貿易區等框架,只能是加速產業大挪移的趨勢,從而導致產業移出地區人才與資本的失血。要避免此等現象,必須在「優勝劣汰」的邏輯中去找線索。全球化時代中的優與劣,一概取決於核心競爭力,有核心競爭力,就是優、勝出;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是劣、淘汰。可以看到,星、韓尤其是星在這方面把握得很好,使到新加坡不但未出現人才與資金外流,反而成為人才與資本流向的中心。台灣的處境,以及台灣未來的機會,或許可以在這樣的分析中得到啟示。
台灣有沒有核心競爭力?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這裡不妨以大陸知名作家、青年意見領袖韓寒首度訪台的印象作一見證,短短幾天,他的一些遭遇讓他「石化」(楞住、震住)了,他感受到在台灣每一個小老百姓身上的文化、法制與自由,這是一個民族的一切。離開台灣前,韓寒告訴一位台灣文化界的朋友,「我希望我的女兒可以來台灣受教育」。
韓寒代表的是人才,人才與錢財又通常不可分。調查顯示,70%的大陸民營企業家打算移民,而且10年之內,他們都可能變成外國人。目前移民的首選是新加坡,其次是澳、紐、美。為什麼不是才來過一次就讓韓寒喜歡上的台灣?原因是,一、可能還不了解,或還未來過;二、還受到很多政策與法規限制;三、或許,還會有一種擔憂,台灣會不會跟香港一樣,香港曾是大陸人才與資本流向的首選,但「一國」逐漸超過「兩制」的趨勢,開始讓不少人猶豫。
這就是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了。很明顯,台灣的社會競爭力與政治競爭力在兩岸四地中獨樹一格,足以吸引當今全球最大的人才源與資金源。當此一可能變成現實或趨勢,台灣一度失去的產業與經濟競爭力將可望恢復。但所有這一切,除須進行政策法規的大幅革新外,最根本的,還在與大陸當局建立充分互信,確立一中、各表與共謀民族復興3大原則,共同構建出一個兩岸的和平框架後,才能真正實現。
這就是馬總統的歷史使命與歷史定位,這樣的使命與定位,意義不止限於台灣及兩岸,而是及於更大範圍的整個中國及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