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英語 就是國際人才?

2012/05/07
政大外交系副教授、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學者(美國華府)

最近國內少子化已成定局,香港新任特首想重組特區政府、「不要吃老本」以勵精圖治,再加上新加坡副總理引台灣留不住人才為戒,所以近來國內有識之士對延攬人才已陸續提出許多看法。筆者盼從另一角度提出呼籲,不要讓引進國際人才的良意成了變相歧視或扼殺本土人才的幫兇。

筆者想談的是,從所謂「國際人才」的角度觀之,究竟「什麼不應該就是『人才』」。

首先,會講英語寫英文的不應就是人才。英語無庸置疑是國際化的利器,但語言對絕大多數的工作而言只是工具,可順利溝通即可,在書寫方面則有專業編寫協助,所以迷信講英語寫英文的就是國際人才,確是掛一漏萬。

其次,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專業人士不應就是人才。原則上,人才主要依其工作經歷、表現而定,不因其出生或受教育的國別而有影響。若覺得「金髮碧眼」的比較有可能是人才,明顯的有觀念上的偏差。

最後,在國外名校畢業或知名單位工作過的不應就是人才。國外名校畢業自然有其優勢,但多半只對聘用初階人員有用,而在國外知名單位工作過也會有一定幫助,但更重要的是看此人近年工作內容表現及可帶來的資源,甚至還要設法取得其同儕或長官意見做為判斷的輔助參考。

放眼未來,隨著全球化而來的競爭勢必讓台灣更加開放,而本土人才、人力培養的不足確實也將讓台灣對國際人才招手,以維持國家整體競爭力。但若前述的幾點刻板觀念仍在,恐怕我們以高薪、高待遇所招來的外來人才,不過是擠壓本土人才生存發展的「一般外國專業人士」而已。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