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5
YouTube有一部BBC製作的電視專輯,叫「How to make a Royal Marines officer」(如何造就一名皇家陸戰隊軍官)。內容說,訓練基地的指揮官很擔心這些年輕軍官被冠上「菁英」的封號,因這個美名易讓人自滿,忘了持續精進,導致最後少有例外地走下坡。
那麼一名好軍官需要什麼特質?他說如果有這麼一個關鍵特質,應該是「Grace under pressure」,即在壓力之下仍保持穩健而優雅。這些年輕學員接下來的軍旅生涯,會遇上各種危險、痛苦與身心交瘁,而一名好領導人就是要能掌握自己仍不斷地去思考如何帶領與激勵。任何做得到這點的人,在我眼裡,他或她就是對團體有卓越貢獻的菁英。
崇拜菁英如領導人
建中和北一女的學生是菁英嗎?很多家長和年輕學生說是,他們欽羨建北學生的聰明、會讀書,爭取到在「菁英」學校接受「菁英」教育的資格。但是建北學生如真有所謂的特權、階級意識而不願降低菁英的高度,是因他們原以為受到高度肯定的「成就」,此時受到威脅,所以也只是反映眾人的心理,而非令人驚豔地意識到,自我的獨特性。不必批評他們幼稚,因這就是人性。台灣人對菁英的認知和對「名媛」的認知有點像,共同點是把欽羨的對象當成值得跟隨的領導人。
現在的儒家文化圈,人際關係以競爭為特徵,就像小時候大人常罵我的,把儒家思想「書讀到背後去了」。競爭在所難免,但就和再忙也要吃飯睡覺一樣,人活著還要學會如何自處。只不過學校不太重視這件事,因家長不很在意,而家長不在意是因社會沒給壓力,感受不到壓力是因自處的工夫缺乏競爭、比較、交易的特質,難以評估可帶來多大用處。其實壓力不是沒有,而是家長得先回應內心更急迫的呼喚:人老了,可戰鬥仍得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