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有「外地的學校比較好」的觀念,不惜花費時間金錢讓孩子「跨區就讀」,不過,教育部昨天公佈一項調查,以數字證明「在地就學」才是最好的策略,不只省錢、孩子睡得飽,考試成績甚至更優於跨區就讀的學業表現。
教育部昨天公布「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研究」專案,分析92、93年基測成績達PR值90以上的畢業生,3年後參加大學學測成績,發現就近入學的學子在各項分析中,都優於就讀跨區就讀的學生,教育部呼籲家長應破除「跨區就讀」的升學迷思。
離家越近 分數越高
這項研究報告根據心測中心與大考中心的資料,針對最近兩屆學生進行普查,有效樣本數6萬3,581人,將95、96年的學測成績與當年參加基測的成績互相比較,研究就近入學與跨區入學學生3年的成績消長,發現當年同分的學生,只要離家遠,成績就不如就近入學的高中生。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表示,不管從登記分發區、縣市、完全中學是否直升等方向來看,研究都發現,留在原地就讀的學生,比跨區跨縣就讀的學生成績來得高,國中基測PR值相同的同學,跨區就讀和就近入學在3年後比較,大學學測成績相差好幾個級分。
鼓勵孩子多與家人接觸
吳財順強調,這項調查希望鼓勵家長就近讓孩子入學,省下通勤時間,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他進一步表示,公布數據讓社會大眾了解,就近進入社區型高中成績不會比較差,明星高中的迷思應該被打破。
計畫主持人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表示,選擇基測PR90以上的學生為對象,是因為這群學生高達96.9%會參加大學學測,容易統計分析。此外,教育部明年3月將公布第二階段調查,將PR值60至90的部分進行分析,相信結果會更令人驚訝。
跨縣市讀前二志願差距最大
各項比較中,以跨縣市就讀前二志願高中與留在一般社區型高中成績比較差距最大,當年基測分數達到284至288分的學生,換算PR值是99,依照成績應該都可以考上各都會區前一、二志願,但如果選擇跨縣市就讀前二志願,與留在當地就讀社區高中,學測平均總級分為65.21與69.87,相差達4.6級分。
吳財順表示,數據證明,上學通勤的時間越短,對學生越有利,就近入學增加與家人相處時間,不必在外面租屋,對高中生成績有相當的幫助。他強調,這項調查對於推動高中職優質化有正面幫助,讓社區型高中與明星高中的落差變小,有助推動12年國教。
吳財順建議,公立國中每年貼紅榜時,應以距離遠近來區分排名,例如板橋地區的第一志願應該是板橋高中。他將要求公立高中在宣傳招生時只能以附近的國中為主要對象,舉例說,板橋高中就是以板橋地區為主,禁止對中和新莊等地宣傳,鼓勵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
教師家長團體表贊同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表示,早在89年全教會就曾經做過類似統計,證明不是只有明星高中才有好學生,就讀一般的高中3年後成績不會比較差。
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說,這有助於建立全國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全家盟樂見這樣的統計數據發表,讓孩子不必每天通勤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