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回到教育初衷

2012/04/30
聯合報記者

從十二年國教方案宣布,到爆發成績造假事件,教育問題令人憂心,但不必失望。

各界熱烈討論教育政策該怎樣走,是值得重視的;但大人們該省思的是,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內容?我們不應陷在分數上打轉、不要被技術問題綁死,而是要尋回教育的初衷,走出宏觀的教育視野。

回想民國五十七年實施的九年國教,讓學生走出補習的惡夢,也讓台灣的教育普及,不必再為拚初中痛苦。

再看後來的廢除聯考,大學入學改為學測與指考,高中入學改為基測後,再輔以申請、甄選及分發等多元入學方案。

改革後,雖仁智互見,但不可否認,不論是透過申請、甄選入學,學生在校表現也比預期的好。因為,在過程中,他們已然了解想要就讀學校要的是什麼、自己的條件又是什麼,同時也讓不愛考試的學生,透過平時的努力,就可以申請上自己想讀的學校。

另外,大學繁星計畫也開啟另一扇門,讓教育資源不豐的社區高中也有出頭天。不少社區高中學生,從而有機會上國立大學。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平時學習的肯定,更代表社會流動的多元化,學子不需要都去擠明星高中。雖然最近發生成績造假事件讓人憂心,但也不需要因噎廢食。

學校應勇敢面對問題,讓流程更完善;除了改進作業流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人生要的是真實、誠實,要真實地展現自我、誠實地面對學習成績。

教育的明確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給他們明確的方向、讓學生享有同等豐富的教育資源,讓他們不必擔憂害怕,有自信地接受考驗,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吧。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