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牛問題不止於瘦肉精

2012/02/04
台大名譽教授

2012-02-04 02:17 中國時報 【█蘇仲卿/北市(台大名譽教授)】

 限制美牛進口以狂牛病為開端,近年以禁藥瘦肉精的含量為爭議。但是,報端少指出美國牛隻生產違背牛類生理而衍生的問題。

 牛是草食動物,有反芻胃而藉胃內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可將其他高等動物無法利用的草類化為營養物。二戰期間,美國玉米生產過剩,因而轉用為牛隻飼料,沿用至今。玉米含有大量澱粉,而澱粉是容易消化的聚醣類,與漫長生物進化時程中,在牛隻消化管道內,澱粉的迅速消化引起異常發酵產生多量有機酸,提升酸度,呈現「胃內酸度過高症」,不但導致許多病態也改變腸內大腸菌的耐酸性而提高屠體的大腸菌汙染與病媒性機率,並提升體脂肪比率且降低「營養上必須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但使用玉米為飼料並配合瘦肉精、抗生素、蛋白質補料的「強制治病並改變生理」的飼養方式,可縮短牛隻上市時間為十四到十六個月,經濟效益大;又有脂肪含量高而肉質軟的好口感,在台灣有「草養的澳洲牛不如美國牛好吃」的口碑。

 瘦肉精成為爭議的焦點,顯出進口美國牛為「玉米牛」,因為「牧草牛」絕不會吃到瘦肉精。又美國抗生素市場最大客戶為養牛戶的事實也要正視。是否應考慮為訂定上市進口牛肉品標示內容以及宣導食品營養指針的依據?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