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生命關懷

2005/05/08

  藝人倪敏然選擇以自縊的方式悄悄地離開世界,然而,他可能沒想到,原本只是打算默默地不告而別,居然會在死後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諷刺的是,一位曾因不再受重視而離開舞台的藝人,反而在自殺後而成了媒體瘋狂報導的對象,只是如果媒體真的這麼惜才、愛才,為什麼在他生前吝於給他一展長才的機會?

  確認倪敏然死亡的隔日,便有談話性節目重播過去訪問倪敏然的片斷,也有節目訪問他親近的好友,圍繞著他的死因打轉,美其名是一種「紀念」、「懷念」,但換個角度看,何嚐不是想趁著這股熱潮再賺一筆?不過,對金錢敏感度最高的該算新聞媒體,一連數日對此事的大幅報導,絕對超過倪敏然最近幾年的風光。

  有趣的是,新聞媒體並沒有談太多倪敏然過去的傑出表現,以及對台灣演藝界的貢獻,報導重點反倒在倪先生情感世界的窺視與死因真相的追查,於是,我們看到倪敏然如何在新歡舊愛間痛苦掙扎、他的死亡有沒有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或者是不是拜錯神?是不是被下蠱?是不是被人逼死?

  顯然的,我們的媒體正用著八卦式連續劇的觀點,讓我們窺視一位巨星的殞歿,在神怪、情仇、懸疑、靈異的戲碼中活剝生吞藝人的剩餘價值。只是在媒體偏狹的視野中,我們是不是只能隨之起舞?或者,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空間認真的思考與生命相關議題。

  也許,我們可以思考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生命?是在無奈的窘境裡自我終結,還是可以憑著上帝的力量度過難關?也許我們也可以想想為什麼「憂鬱症」會逐漸蔓延?是因為資本主義的過度競爭使得人們必須無奈地承受各種壓力,而無法自在地享受應有的尊嚴與快樂?

  或者,我們的醫療體系只告訴人們如何控制這樣的病症,而無法得到心靈真正的釋放?還是,人們的生命缺乏了深層信仰以致於無法自在快樂的生活?

  當然,我們更應該想想如何協助人們能過超越生命的挫折,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陪伴?或者更多信仰與生命的關懷?

  媒體應該認真地看待生命與死亡的問題,而非殘酷將人命當作商品,然而,當媒體瘋狂剝削生命與人性當下,我們似乎應該有更多的清明、憐憫與愛心,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生命。

本文同時刊載於作者Blog:Benla's Blog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