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張心華
每個人的心都是善與美的,至少對人表述的時候是如此。苦心十多年,張平宜的總結性著作《臺灣娘子上涼山》出版了,足以讓我們窺視當代社會已難或缺的「非政府組織」式的『愛』是怎麼個情景。
張平宜是位非常有勇氣的記者,在社會還不明瞭「麻風」是怎麼回事、多數人不理解「癩病」是怎樣一種疾病的時候,她便毅然闖入了麻風村,對著少數民族文化、中共政府的官僚性做抗爭。十幾年過去了,關懷的心讓張平宜馬不停蹄地走遍中國二十幾個村。面對眼前困苦的村民,她為此「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篤志改善患者生活。
說起來張平宜是有些天真的,在兩岸還不這麼「通」的時候,就介入,構思整套的「現代化」生活。改善生活的重要基礎步驟是輸入衛生飲食、抽水馬桶、健康、教育、工作的概念。為了達到這些,張平宜「牛脾氣地決定僱請推土機硬幹,強行拆除村民的家(p.117)」蓋學校、提供教育;且如任何「現代化計劃」面臨的艱困敵人,她必須改變「文化」。
張平宜去的主要是偏遠的山區,那裡的社會,不僅有少數民族特殊傳統阻礙著,也有多年耕耘的教會系統,還有四九年以後中共政府處置麻風患者行之有年的政策系統,於是她對抗了這些。張平宜教導學生反抗不恰當的婚姻觀念(p.203)、質疑官僚體制、舊文化(例如頭髮怎麼剪,p.250)。反之,她鼓勵麻風村的孩子們受教育,然後到外地工廠打工,甚至替他們安排。怎知,就是有人不受教,從工廠跑掉。
但不管遭遇的是什麼,張平宜都很有信仰的傳達自己的理念,而且切身實踐,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誰人在哪,她都願意盡可能迅速趕往現場,那怕必須賭上下次入境的可能性地與官員對罵、解決問題。
就因為這樣的強悍、傳播,張平宜終於累積了一定程度的聲譽,和信賴。順著本書的續列來讀,會發覺中國西南的這些貧苦、困頓、骯髒、低俗、怪異難解的偏遠村落,逐步朝著她所想的路推進了。在學校裡,終於有了自來水,孩子們終於能吃衛生的飯,乾淨整齊的硬體建設加上現代家庭的文化觀念,雖然還沒完全達到,卻逐步地建立起來了。與此同時,2004年(p.111)張平宜的「希望之翼」也終於邀請到了陳水扁蒞臨臺灣的樂生療養院「頒發人權金牌」。
「為過去的政策道歉、致送金牌給住院超過六十年的患者、志工在老人手腕上貼心地繫上黃色向日葵絲帶、氣氛溫馨感人、樂生老人們在愛的分享中一千一萬的捐款募集了《悲歡樂生》此書的出版經費。(p.111-2)」至此,張平宜進入了自己的愛與希望的幻境。
只不過也是從2004年初開始,我們或許能說,確實看見多年的對麻風患者的愛的宣傳達到了效果。組織、抗爭,求取基本生存品質之外的利益,和對安養天年之外的生活圖景的想像,漸漸地超越了張平宜所能策劃、支持的度量,於是,麻風患者也就必須離開張平宜的夢,自己找尋自己的現實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