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上任華視總經理以來,一連串的變革措施引起外界高度專注,除了是因為各界對華視公共化後的革新期待,另方面,這些變革也被賦予新舊權力鬥爭的想像。
組織內的人事問題複雜、糾葛,外界也未必能理解其問題所在,不過,華視的作法的確引起外界對華視高層陷入人事鬥爭的疑慮,並且,也有人質疑整併過程引發的反彈效應,是否會成為實踐媒介公共性的阻力?
處理不符合公廣集團價值的節目的確重要,但如何兼顧法理,並減少外界無謂的猜測,也是華視主管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更要緊的是,目前華視給外界的觀感除了上述的爭議,至今公視基金會及華視仍未能對公廣集團的走向給予清楚輪廓。
就如同黃光芹在一篇文章所質疑的「難道公共化以後的華視總經理只會耍狠而已?」這似乎意味著新聞團隊入主華視後,除了處理人事及節目問題外,至今仍未能讓外界清楚華視未來新視野,也難免引起各界的焦慮與關心。其實,兩個不同體質及經營價值的公司要進行整併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相關法規尚未通過,以及公共化才剛起步,勢必會經歷許多調整與掙扎的階段。
華視公共化後,當然不該只會「耍狠」而已,相對的,應該展現更大的格局與誠意,提出未來的願景,面對目前的窘境,華視仍有義務在短時間內從制度上提出保障公共價值,讓人耳目一新的作法。這不僅是回應社會的期待,也能減低華、公視員工整併過程所造成集慮。
事實上,建立公廣集團的目的之一,是希望無線電視資源能免於政經力量的控制,以回復媒介原有的公共性格,這樣的性格更需要彰顯在新聞製作上。例如,內湖公視之所以受到肯定與認同,除了因為節目能照顧到不同的小眾,更重要的是相對於商業及政府電視而言,公視新聞部門亦較能免於政商勢力的控制。
公視新聞之所能有這樣表現,主要是因為公視法對新聞獨立運作的保障,簽訂公約以限制管理階層干預新聞部運作,並且阻絕最為外界詬病的置入性行銷,例如,分別於1998年及2002年由公視董事會通過的「新聞製播公約」及「新聞專業倫理規範」就明確指出公視「董事會 、總經理、經理等主管,不得以任何有韋新聞專業精神的理由干預新聞專業和自律空間」,以及「公視編採人員誓言,獨立之報導、評論,不受任何勢力左右」。這些制度化的保障,不僅展現公視對公共價值的堅持,也公視新聞部有更大的自主空間。
事實上,華視過去為人所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官控商營」的結構與經營方式,使其長期以來難以擺脫政商力量的控制,不論藍綠政權,都扮演著優勢政經勢力「傳聲筒」的角色,置入性行銷的現象亦難以避免,即使華視新聞同仁有心堅守新聞倫理,展現媒介公共價值,也很難不受環境所限。
華視高層及公視基金會或許無法在短時間提出未來願景及實際規劃,但公開對外界宣示實踐諸如公視「新聞製播公約」及「公視新聞專業倫理規範」,以保障華視對公共價值維護的決心卻是必要的義務。當然,未來公廣集團的新聞自然不該已目前公視新聞的標準為滿足,應製作更多符合公共利益的「好看」新聞,並對社會現實與制度提出更有力的批判性觀點與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