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的荒謬悲劇

2001/02/21
傳學鬥成員

  打著第一份台灣網路原生報的明日報,再度傳出結束營運的決定,未來將由香港大型傳播媒體集團壹傳媒主導經營。沈重的財務壓力是造成經營不善的主要原因,據了解,明日報成立以來,每月均虧損上千萬元。

  無獨有偶地,中國時報去年8月18日和宏網集團合資新台幣六千萬元成立的「時碁旅遊網站--Allmyway」,也傳出關門的消息,原因同樣是公司長期處於「失血」狀態,股東們對這個旅遊網站的市場已失去信心。

  事實上,這網路公司的經營不善窘境,從這一、兩年的網路發展來看並不特殊,不少對未來滿是憧憬的達康公司(.com)因財務危機的因素應聲而倒,不過,這樣的現象也給網路經濟的不實想像,打了一連串的巴掌。

  網路產業的發展一直和知識經濟的概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共同強調知識將取代傳統勞動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因此,網路公司成為蒐集資訊、販售知識的供應者,藉此得以賺取豐厚的利潤,同時也給不少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但事實證明「知識」不是知識經濟的主導力量,「經濟」反而是決定網路產業生死的重要關鍵。

  這些公司的勞動者擁有不錯的學歷、具備專業的技能,並且也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不僅具有生產知識的能力,更是勞動階級的優勢者。然而,這些人並沒有參與決定公司發展及經營規劃的權力,只是經濟優勢者的雇傭,因此,他們的知識在營運上並未起多大作用,還是決定於出資者的意向。進一步來看,即便公司的所有者也未必有主導公司發展的能力,還得看自己是否擁有源源不斷的資本,或者資金調度能力,否則,在這個濟主導知識的知識經濟時代,也只有認命的份。

  不過,這都不足以證明知識勞動者的尷尬處境,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勞動者工作權喪失的問題。時碁結束營運後,二十幾位員工已全部離職,只留下六位主管處理善後。而外傳壹傳媒投資的明日報的條件是要求明日報必須大幅裁員將近五成,以精簡人力、節省開支。如果這些傳言屬實,這些真正擁有知識生產能力的工作者,將成為知識經濟口號下的荒謬悲劇。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