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高安邦的〈《資本論》導讀〉

1999/02/11
台北,泰山

馬克思是在1859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小冊子。馬克思這本小冊子是從商品開始分析起,並首次將唯物歷史主義的觀點有系統地很清楚地表達出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可以說是《資本論》的前身。《剩余價值理論史》﹝中共出版的馬克思全集第26卷Ⅰ、Ⅱ、Ⅲ﹞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續篇。馬克思的研究是先從剩餘價值理論史著手,再逐漸加以抽象化,例如在《資本論》第3卷利潤率趨於下降、地租等非常現實的課題,然後進一步將現實的問題抽象掉,純化、蒸化,像蒸汽被蒸餾出來,馬克思的抽象法就像蒸餾的過程,愈來愈精鍊,到最後就是《資本論》第一卷。所以《資本論》第一卷是馬克思花了極大的心血才完成的。

蘇聯與中共將政治經濟學分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部份、這種說法嚴格講是不對的。因為政治經濟學主要是指從配第、亞當斯密到李嘉圖等這些流派的學說政治經濟學。當代亦有所謂的新李嘉圖學派、新古典學派、劍橋學派、新劍橋學派、芝加哥貨幣學派、凱恩斯與新凱思斯學派,這些學派是沿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路發展出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資本論》的副標題,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主要就是批判從配第到李嘉圖這條脈絡的政治經濟學。所以,如果只談「政治經濟學」,正好是馬克思所批判的對象。《資本論》的很多章節都是以古典政治經濟學為對手加以批判的論點,而且,針鋒相對。《資本論》所探討的問題的背後都是以亞當。斯密、李嘉圖的看法為對象來討論,有些地方是以注解的方式,這些註解都不是隨便註。《資本論》不是政治宣傳,不是意識形態的灌輸,不像宗教那樣,「信之則有之,不信則無之」、「因信得救」或「以信得入」。《資本論》是很嚴肅的科學研究,從《資本論》可以瞭解資本主義的社會規律,也可以學到許多做學問的科學方法。

高教授這篇文章(簡稱〈導讀〉)是出現在《資本論》每一卷的開頭,顯然〈時報出版社〉的編者有意影響讀者對《資本論》做正確的讀法和瞭解。針對這一點,我覺得壞的或錯誤的導讀比沒有還誤人子弟。台灣今天已是解嚴的時代,而且,讀《資本論》,贊成不必紅,反對不必黑。這正好是讀《資本論》月夜風高的時代。不讀《資本論》不能了解資本主義,不了解資本主義就不能了解社會主義。〈導讀〉在短短的三頁半中,犯了十幾個錯誤,實在不像話,有些是時下中英文導讀文章中常出現的反共八股,有些是缺乏常識的問題,我在此只枚舉幾個例子,讓大家做參考:

例1.〈導讀〉說:「《資本論》第4卷胎死腹中。」

恩格斯過世前將編輯《資本論》第4卷的任務交給他的助手考茨基,後來考茨基編了一套《剩余價值理論史》,自成一套,而不是做為《資本論》的第4卷出現。後來,在政治鬥爭中考茨基被批判得很厲害,他所編的《剩余價值理論史》不被蘇聯所接受,蘇聯又重新編了一套,就是中共根據蘇聯所編的馬恩全集所翻譯的第26卷Ⅰ、Ⅱ、Ⅲ,書名,叫做《剩余價值理論》Ⅰ、Ⅱ、Ⅲ。《剩余價值理論》的內容,對那時候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派進行批判,其中有很多是針對個別學者的書詳細批判。所以,《資本論》第4卷並沒有胎死腹中,馬克思留下了很多筆記,並經後人整理出來,可惜是因為考茨基的緣故,很少人知道《剩余價值理論史》就是《資本論》第4卷。

例2.〈導讀〉說:「《資本論》所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現象。正統的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亦是資本主義社會。」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正統的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一般,並沒有研究資本主義這個特殊的社會。因為正統經濟學自認為所研究的是歷史中所有的社會型態都共通的,在找古今中外訴諸四海皆準的一般性的規律,並不認為現在的社會和過去有根本上的不同,研究的是一般的社會。而馬克思則認為在歷史上由於人們的社會生產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資本主義就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而《資本論》所研究的對象就是這個社會的運動規律。這種看法就是馬克思的唯物歷史觀。高教授常常用」正統的經濟學」或」新古典經濟理論」來做為批評馬克思的說法,以示他自己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可惜他標錯了題。我在這裡所要批判的是這個vir obscurus對《資本論》的曲解,而不是他個人對」正統的經濟學」或」新古典經濟理論」的誤解。

例3.〈導讀〉說:「作為馬克思政治經學理論核心的《資本論》與正統的經濟分析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階級概念(the concept of class)之導入。」

階級概念不是馬克思提出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學家老早就已經用階級的概念來分析經濟問題,首先」導入」階級概念的是魁奈,他的」土地所有者」實質上就是現代的資本家(見《剩余價值理論》第一冊,26卷25頁)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就提出三大階級(地主、工人和資本家),正式確認了資本家為一個社會階級,獨立於地主階級之外。李嘉圖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亦做階級分析,在〈序言〉裡就是以」土地所有者、耕種所需的資本的所有者以及以進行耕作工作的勞動者這三個社會階級之間進行分配」一切地面上所取得的一切產品開場的。跟斯密不同,李嘉圖所描寫的」資本的所有者」是產業資本家。所以階級概念之導入並不是馬克斯,他在寫給魏德邁醫生的一封信中曾提到這個問題,馬克斯認為階級的概念不是他提出來的,這個功勞他不能接受,他說:「至於講到我,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鬥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經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致約。魏德邁〉1852.3.5《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28卷509頁﹞高教授硬要把這個功勞塞給馬克思,不曉得是什麼用心﹖

例4.〈導讀〉說:「《資本論》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會是階級化的社會。階級化過程(Class Process)被視為是生產和分配剩余勞動的經濟過程。因此,依馬克思之觀點,並非照人們的財富和權力之多寡以區分不同階級,而是按照對生產和分配剩余價值勞動過程之參與情形而劃分不同的階級。」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或其他談到階級的著作中,階級的產生是由於分工,分工導致私有制。當生產力還很弱的時候。不可能分化成階級,因為每個人都必須要參加生產同類的吃穿生活必需品,你沒有辦法養得起其他的人,當慢慢發展到生產力比較高的時候,你才養得起其他的人,就有一些人可以不必與其他人同樣生產吃、穿的東西,他們可以做特別的工作。如此就產生社會分工,有人可以去畜牧,有人可以去種田,有人可以當領袖來設計怎麼樣生產,所以就有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一有分工就不是什麼東西都是生產,例如:《禮記》裡面所說的「男有分、女有歸」是分工社會,不是原始的共產主義社會。井田制已是階級社會發展到很後來的產品,因為公地生產出來的東西,不是分配給大家,而是繳給從事腦力勞動或統治工作的人,要養一批人,所以一定要有一部份是公家的東西,後來就發展成地租,有勞役地租與實物地租等各種方式派生出來。這些都是階級社會己經發展到相當程度後的產品。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後慢慢的產生私有制,因為分工以後所生產的東西才有可能變成生產者自己的東西,有了私有制才能產生私有制的生產關係、交換關係,有了私有制的生產關係與交換關係才可能演化成階級。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慢慢會產生出各種的階級。這才是馬克思的觀點,而不是「生產和分配剩餘勞動」。

馬克思在《資本論》所談的階級問題是對立的生產關係下的產品,是從生產關係來看階級,而且階級本身不是某一個人或某特定的人,所反對的不是資本家個人,而是反對產生資本家與工人對立的生產關係,階級是這種關係的代理人。資本家和工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的承擔者。」(《資本論》第一卷12頁)《資本論》第3卷五十二章的題目就是階級,馬克思只寫了一頁半沒有寫完。這章的內容是批判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李嘉圖的階級看法,他們將社會階級分成地主、資本家、工人三大階級。所以從這章節,看不出馬克思對階級最後的看法,可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三卷裡對社會階級談了很多,而且做了很多具體的分析,所以,可以《 資本論》了解馬克思階級分析成熟的觀點。在現實社會裡面,要做階級分析不是那麼容易。假如是很粗暴、很簡單地做階級分析,會產生很多問題。例如,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期,有黑五類、紅五類的分法,這不是馬克思階級分析的觀點,那是從出身來決定階級。毛澤東就反對這種看法,主張要看階級立場。馬克思不是在搞血統學、婚姻學,馬克思要告訴你的是對立的生產關係。

例5.〈導讀〉說:「就《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而言,過去的馬克思主義者常強調的唯物辯證法。不過新近的馬克思經濟學家則偏重「泛層決定論」(Overdeterminism)。」

馬克思並沒有將《資本論》所用的辯證法寫下來,他曾經寫信給恩格思,說他很想將辯證法用三、四印頁寫下來。恩格斯在馬克思死後,拼命地在遺稿中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有關辯證法的手稿。

有一些對《資本論》的研究認為要用黑格爾的辯證法去研究《資本論》。這個主張的始作俑者是列寧,因為在他的《哲學筆記》有這麼一句話「不懂得黑格爾的邏輯學,就不能懂《資本論》」。所以,有很多人是想從黑格爾的辯證法去了解《資本論》,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的。從實際的發展來看,馬克思與恩格斯本來是黑格爾的崇拜者,受黑格爾的影響很大。可是在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見面會談之後,他們就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當然,我們還可以在《資本論》第一章看到黑格爾的辯證法對馬克思的影響,馬克思在序言中也承認他是黑格爾的學生,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到第六章可以明顯地看到馬克思應用黑格爾辯證法的概念質、量、度來分析問題的痕跡。馬克思曾經在《政治經濟學導論》的序中,將他的方法做了一個介紹,關於抽象法、個別到一般、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唯物辯證法」的名稱是俄國列漢諾夫自己加上去的,馬克思與恩格斯都沒有這樣說過,恩格斯曾寫過「自然辯證法」這本書,馬恩都用過「現代辯證法」這種觀點。

高教授文中所指的有關新近的馬克思經濟學家則偏重「泛層決定論」(Overdeterminism)的說法,恐怕是指法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路易。阿圖塞 (L.Althuser)的提法Overdetermination之誤,有人翻譯為「多元決定論」。阿圖塞是在談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影響,上層建築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反過來決定經濟基礎。為什麼他要談這些呢?因為有許多人攻擊馬克思是「經濟決定論」,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經濟因素決定的,阿圖塞提出意識形態有相對的決定性和自主性,這種說法好像是意識形態可以不管經濟基礎進行發展,這與德意志意識形態裡面所說的「意識形態沒有歷史」的觀點並不一致,馬克思認為自然與人類社會是有歷史的。意識形態是由物質生活所產生,相應於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和觀念產生,馬克思認為是社會存在決定意識,不是意識決定社會存在。馬克早期的很多著作很加重經濟的因素或者是生產力的因素,例如社會的發展是由於水磨坊,蒸汽機帶動,因此很容易被誤解為社會的發展是由於技術的因素,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會使很多鬥爭認為要依據客觀發展,人的主觀因素幾乎沒有影響或不影響,如此,很多的鬥爭就看客觀的條件自己去發展,曾有個很有名蘇聯民粹黨人說過。「我們何必去搞革命,你等著就是了」,他們認為去革命就好像是日蝕時,有人去敲鑼打鼓要日趕快出現,否定主觀能動性,否定主觀的力量能夠改變客觀的觀點。因此,恩格斯在後來作辯護,認為早期由於論戰有時難免過分加重經濟與物質的作用,忽略精神或意識形態方面。事實上,辯證法不是說只有物質產生精神,還認為精神可以改變物質。人與動物之間所以不同,是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大規模改造環境,而動物只能適應環境,由環境來決定。馬克思的辯證法不是說只物質決定,不過從大的發展來看,追根究底是物質生活的發展在決定各種各樣的變化,決定人的意識,決定不同想法的產生和消滅。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會產生和消滅,沒有任何的意識形態或觀念從盤古開天就有的。例如,在鴉片戰爭之前,沒有「中華民族」之觀念,這是後來造出來的。

例6.〈導讀〉說:「其泛層決定論者之觀點,社會中之經濟層面與非經濟層面的因素是相互影嚮的。因此,社會中每一層面之因子暨是因(Cause)亦是果(effect)。」

這個vir obscurus明明提到泛層決定論,而且阿圖塞的結構因果論也不是「暨是因亦是果」,我只好在此泛層決定他的看法。由於,高教授完全誤解了阿圖塞的說法,要介紹和批判阿圖塞不是一言兩語說得清楚,在此從略。

例7.〈導讀〉說:「依馬克思的觀念,每一件事件都是因和果。」

馬克思把因和果看成是各種事件世界性的互相依存、普遍聯繫和互相聯結的環節,只是物質發展這一鏈條上的環節。他對因果性的看法,不是像高教授說的那樣」每一件事件都是因和果」,果然,因果性也就沒有解釋力,又何必分因果﹖因果性只是片面地、斷續地、不完全地、表現世界聯擊的全面性和包羅萬相。

例8.〈導讀〉說:「《資本論》的核心主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能力(Viability)和可擴張性(expandability)。」

馬克思從未提過「生存能力」,當然不會用生物學的觀念來看社會,也不會談可擴張性。馬克思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的累積的規律,資本主義的特性就是擴大再生產。

例9.〈導讀〉說:「研究《資本記》的文獻亦陸續出現了應用矩陣代數及微分子方程等嚴謹的數學方法,使得《資本論》的研究更合乎科學化的要求。」

馬克思將商品生產分成兩個部類,後來兩個部類與魁奈的經濟表被結合起來,統計學就被加進去,蘇聯經濟學家李昂隄夫提出有名的輸入產出表。後來「數學經濟學」是以輸入產出表為核心在發展,這是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學,矩陣代數亦是其中之一。但是,不要將數學講得那麼神,而且數學本身並不是經濟學。數學不會告訴你新東西,數學只是同義反復,它是從定義到公理推論到定理的系統發展,只能從已知的東西推論成各種各樣的定理,不能從推論中得出新的訊息,只是將隱藏的訊息揭露出來。所以,不要將數學方法看成萬能的科學,真正要分析,還是得規規矩矩回來分析社會現實。現在有很多人迷信統計學,然而取樣常常有問題,譬如在醫學上,往往由於不同的取樣,造成不同的診斷,因而害死了不少人。算命的和星相學也搞了很多數學,可是不是科學,不要混水摸魚。

為什麼會有這樣誤人子弟的〈導讀〉?有一個解釋,《資本論》遲早是要公開的,因為台灣與大陸做生意,誰搶先對它做詮釋,誰就可以引導很多人去相信他的「導讀」,從這一點來看,這是〈時報出版公司〉出版《資本論》的負面作用。除了高教授這篇導讀外,這部《資本論》還付加一本導讀專書,由李英明編,其中引用了一篇由大陸《資本論》的專家林一新所寫的導讀,可是這個大陸作者也不是什麼專家,在官方馬克思主義的控制下,在細的工作上﹝注解、材料的編排﹞大陸是作得不錯,可是對馬克思的研究,就很像臺灣的三民主義研究,誤人子弟。

我認為台灣很需要瞭解和科學分析台灣社會的書,避開「《資本論》導讀」這纇誤導,《資本論》正是這樣的一本好書,特此介紹。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