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塑造白米英雄?都道梁山俠義情,誰知農家生活苦?

2005/02/19

  檢警單位可能從未如此窩囊。本以為楊儒門到案後,白米炸彈案即告偵破,理當可大肆慶祝一番。哪知經過媒體的報導,竟引來民間農運團體對楊儒門的聲援。也許,檢調單位會對社會的「偏差言論」大為不滿;但真正令他們感到納悶的,恐怕還是媒體立場的丕變。為何先前將白米炸彈客描繪成恐怖份子的大眾媒體,會在一夕間見風使舵,將楊儒門塑造成一個現代版的梁山好漢。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媒體替我們建構了一個擬象的真實,告訴我們怎麼去想白米炸彈案這件事。

  媒體總宣稱自己是社會的第四部門,替大眾守望社會、偵察問題。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那我們應可經由一系列白米炸彈客事件的的報導,得知楊儒門為何犯案?他想要突顯的農業產銷困境是否經由媒體被政府、民間聽到了?甚至,我們可以期待,有良知的媒體不僅是一窩蜂地搶作楊儒門的新聞側寫,而是幫我們作深度的報導,分析WTO如何對台灣農業環境帶來衝擊,以及政府採取的輔導政策是否適當。

  這些問題都是閱聽大眾最想獲取且最有益的資訊,但是我們的媒體似乎沒有給我們,或是給予極少的相關新聞報導。為了檢証這個假設,在以下的分析中,筆者先將大眾媒體粗分電子媒體、平面媒體兩大項。電子媒體以東森新聞,平面媒體則選取聯合、中時報系為分析文本。嘗試爬梳出在「白米炸彈案」的報導中,主流大眾媒體給了閱聽大眾什麼樣的新聞圖象。

【懶惰的新聞鼻,未嗅出白米炸彈客所欲突顯的農業問題】

  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自2003年11月13日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犯下第一起炸彈案時,媒體普遍將此一事件視為單純的社會新聞。新聞焦點集中於於恐怖攻擊和炸彈的威力強大與否。例如東森新聞在當天的新聞報導〈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赫見土製炸彈 警方採集跡證追查嫌犯〉中就特別強調該炸彈的威力:「經防爆小組移除拆解後,赫然發現是一枚威力強大的土製炸彈,足以炸死一個人,裡面有完整的開關、電池、啟爆裝置、火藥及汽油…」。同一則新聞中,對於炸彈客的訴求僅有「歹徒還留下一張字條,寫有『不要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人民』…」數字報導而已。在追縱相關的新聞方面,東森新聞雖有〈炸彈抗議稻米進口 農委會李健全:不應以農業製造動亂〉的報導,但在該則新聞中只有政府政務官的發言,明顯地偏向專家發言,缺少深入的新聞分析。更糟糕的是,東森在後續的報導中還有〈真恐怖!炸彈教學網站多如繁星 原子彈製作法也找得到〉〈稻米炸彈客投書 隨函附贈炸藥樣本〉等可能會引發民眾恐荒的報導。

  對照平面媒體的表現,也不免將焦點放在炸彈的威力與所造成的恐荒。例如,2003年11月13日的中時〈大安公園公廁出現炸彈;裡面有字條:抗議政府稻米政策〉、〈公園真炸彈 警告意味濃〉,同一天聯合報的〈大安公園有炸彈〉。兩家報紙皆在新聞中描述警方如何拆解炸彈,聯合甚至稱這是近年來少見的完整的「真炸彈」。但其後的評論與深度報導方面,已有聯合報在2003年12月3日作出一系列的深入新聞專題報導。比如,聯合報在〈全面拆解 稻米炸彈 化解農怨 政府責無旁貸〉的報導中已嘗試檢討台灣在加入WTO後對農業帶來的衝擊,並檢視政府政策上的缺失。不過,聯合報的社論是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上看問題,要求政府減少農民補貼,實行農業轉型,雖能跳脫犯罪新聞的刻板與簡化框架,但並未能理解造成白米炸彈客出現的真正原因。中時則在2003年12月7日的社論中提出加強農會機制,轉嫁農業補貼等建言。雖然兩家報紙對於農業問題的看法南轅北轍。但其已較電子媒體更能深入社會的結構面分析白米炸彈案,而不只是將之視為單一的社會新聞。

  然,若我們從反面思考:為何在白米炸彈客出現前,我們的媒體都未曾認真的檢討農業、WTO與政府政策間的問題?作為環境監督與守望者的媒體到底關注過多少真實且迫切的生存威脅?是否要等到社會上有激烈的抗爭活動時,才稍稍有檢討的聲音出現?難道我們的媒體真的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後知後覺的媒體真有能力幫我們守望社會嗎?

【透過媒體架設好的窗,我們窺視楊儒門,並且,不會因此感到罪惡】

  楊儒門落網時,媒體好像逮著了一個新的話題人物,頻頻專訪所有識認、不認識楊儒門的人,讓他們談談這個神密的「現代廖添丁」。例如,2004年11月25日楊嫌到案後,隔日聯合報即有〈楊家與鄰 相處融洽〉、〈炸彈客 每月捐貧童1700元〉的個人側寫。

  中時的新聞亦多〈稻農:替我們出氣 不是壞人 媽媽在二林開店 老家鄰居稱他是乖小孩〉、〈白米炸彈客的專長 崇拜美國炸彈客 楊對炸彈如數家珍 像「藝術家」一一描述他犯案的精製「藝術品」 智商高、興趣廣 博覽群書 對稻米問題相當有研究〉、〈楊儒門:我的技術 可炸整棟樓 對製作炸彈技術非常自豪 不願傷人所以未放大量火藥 如未落網會繼續作案〉等描寫楊嫌個人特質的報導。但同時,新聞媒體又顧及了表面上的「平衡報導」:報導警察如何辛苦地偵破這個刑案。例如,同日聯合報還報導了〈楊嫌筆記:不可留下指紋〉、〈過濾200卷影帶 找出嫌犯身影〉、〈《他的習性》專挑公共場所留下觀看「成果」〉。中時則有〈自許義賊 美化非法行徑 唯恐大眾不知 以嘲弄檢警為樂 專案人員認為只是個「卒仔」〉的報導。最後,矯情的媒體先是請出各界專家人士作評論,再跳出來說幾句警惕世人的大道理。對於楊嫌的犯案動機、行為,歸納出其情可憫,但其行不取的結論。例如,中時在2004年11月26日的報導〈怪異楊儒門 認養2貧童 去年8月起 月捐展望會1700 展望會長:價值觀出問題 方法錯誤 就是不對〉、〈「楊嫌應屬政治性犯罪」 犯罪心理學者:政府不應將之歸諸為個人犯行〉。這種將法律界、警界人士、農運、社運界人士的意見作對比的新聞呈現方式,或許能符合客觀報導的原則,但白米炸彈客一案中真正的核心問題 ─ 台灣農業產銷之結構性問題反而被淡化處理。至此,白米炸彈客已成為一種象徵符號。代表著一種抗爭的手段,儘管訴求的內容乏人知曉。

  經由這些主流媒體替我們架設好的舒適之窗,我們得以無愧地站在一種自然的、正當的普世價值下,去「關懷弱勢」。因為,「搶救楊儒門」已成為一種廉價的消費符號。不論是讚成或是反對楊儒門的人,全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應多重視農民的困境」。然而,很諷剌地,楊儒門所要突顯的農業問題,恰恰被「媒體中的楊儒門」給掩蓋了,在這樣的框架裡,有誰知道台灣的農業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另類媒體怎麼報導、評論白米炸彈案?】

  苦勞網作為長期觀注勞工新聞的網路媒體,在楊儒門落網後,隨即將白米炸彈客的相關新聞、評論集結成專輯,放在網路上供網友便捷閱讀。並推出《農運、農業與WTO》專輯,深入解析加入WTO後,農產品輸入配額對我國農業的影響。立報在報導楊儒門的新聞時,有別於一般報紙偏重楊嫌的個人側寫,反而花了較多的篇輻闡述楊儒門的訴求:「抗議台灣農產品價格偏低,尤以稻米最為嚴重;且在台灣加入WTO後,原來已經偏低的價格又大幅滑落;農民生活困苦,但台灣政府根本沒有解決的有效政策與誠意,聽任弱勢農民自生自滅」。並且,立報在多次的社論中談及農業的結構性問題。整體來說,另類媒體在白米炸彈案的新聞報導中,提供讀者鉅觀的分析視野。

  在針對白米炸彈客事件的報導上,我們分析了上述的三種不同類型媒體 (電子、主流平面、另類網路)的新聞內容。令人憂心的是,擁有輿論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多著重在楊嫌犯案行為、與犯案過程等個人層次。若將楊儒門視為偏差的個案來報導,不但忽略白米炸彈案背後所代表的結構性問題,也易將楊儒門寫成一個爭議英雄,然而,即使楊儒門是個「英雄」,但在台灣的媒體裡,又有誰知道他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英雄」呢?

按:這篇文章是由管中祥、李信漢合寫,但在文字的構成上,信漢著墨較多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