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媒希望」世新大學現場直擊!明哲保身還是團結抵抗?

2006/12/06
媒希望工作團隊

  「媒希望?」影展巡迴到世新大學,這次來參與《那一天,我們丟了飯碗》的學生遍及傳播科系大一到大四。與談人則包括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余陽洲、中國時報工會總幹事蘇雅婷,以及著有《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曾任中國時報記者17年的林照真。三位分別從不同角度出發,相互辯證記者專業義理與工作權,互動十分精彩。

  與會學生看完紀錄片後,不免對媒體依舊望而卻步。余陽洲提醒學生說,與其說被這部紀錄片打敗,不如說被自己打敗,他提及所謂的勞工意識,就是要瞭解「你」是弱勢的一方,有可能會受到強勢者的壓迫,這時必須有賴「很多個你」一起抵抗。「明哲保身不是弱勢者的生存之道!」,他指出。

  11月底無預警停刊的民生報也成為討論的話題。余陽洲指出,媒體處理民生報停刊新聞,總是一種緬懷的口吻,大家互道珍重再見,但勞工是否都這麼「感恩載道」?有沒有人對這種無預警的手段表示不滿?似乎沒有被看見。

  蘇雅婷在回應中表示,中國時報仍持續有人員裁撤動作,《那》片裡中南編裁員時中國時報有4600人,裁到目前只剩1200人,未來甚至會以派遣人力取代雇用人力,從此雇主就不用再負員工的勞健保等責任,勞工權益可能更沒有保障。

  林照真表示,她更關心的是為什麼報業會衰退,以及報紙理想性的墮落。她認同記者是勞工,且因工時漫長,更是受到剝削的勞工;不過和其他勞工不一樣的是,記者可以憑藉著理想和專業和老闆辯論,就她在中國時報的經驗而言,她認為老闆是可以溝通的。但若是一份報紙沒有辦法實現你的理想時,就是該離開的時候,「理想是要大於一家報社的。」林照真進一步說。

  而蘇雅婷則認為,媒體工作者常因為面對生活的壓力,只好暫時放下理想,按照老闆要求採訪,想要堅守理想性和專業,就得靠集體的力量,像是參與工會等方式,個別的力量只會被各個擊破。

  相對於林照真覺得不必以「陰謀」的角度來看待報業,余陽洲則表示,這或許不是陰謀,而是「陽謀」了,以民生報無預警停刊為例,除了有法律上的疑慮外,也是很不厚道、令勞工很受傷的作法。

  學生也開始思考,到底台灣有沒有具理想性的報業?媒體工作者有沒有辦法以媒體自身的力量去對抗雇主?林照真持樂觀態度,認為台灣仍有不少具理想性的媒體。蘇雅婷則指出,媒體的力量是很大,不過通常都會被強勢一方收編,而沒有辦法幫助弱勢發聲,例如這次播放的紀錄片,並不是到哪都可以看到的。

  余陽洲認為,不只是在傳播產業,在各類產業都有裁員的問題,但是教育中卻甚少提及勞動權益,他鼓勵同學去了解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工作權,也表示很高興有許多大一的學生來參加影展,提早接觸了這些觀念。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