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不只是懷舊記憶

2003/08/18

  台鐵工會為抗拒政府將鐵路公共事業私有化,即將於中秋節∕九一一當天動員所有勞工集體休假。眼見工會歃血捍衛公共事業的決心,17日《中國時報》特別寫作社論〈從中船、台汽經驗看台鐵重生〉,以攻擊台鐵工會的罷工行動與反私有化訴求。

  該社論以公共利益為由,支持台鐵私有化、公司化。透過標舉「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教條,該社論將台鐵的負債、經營不善歸咎於支付勞工薪津與退休金,並認為支付(已不事生產的)退職勞工那麼多退休金,乃納稅人所不可容忍之事。該社論因此主張,台鐵要浴火重生,就得付出裁員的代價;「而要做到這點,不公司化,無以踏出第一步。」

  該社論以「午餐論述」,將退職勞工污名化為「沒工作就沒資格領錢(退休金)」;這種剝削勞工、重傷勞工的走資惡毒立場,顯然是所有受薪工作者都能感受到、也極為懼怕厭惡的。然而,問題是,該社論為什麼要提「午餐論述」,把勞工領薪水、退休金,扣結到納稅人的容忍問題呢?確然,台灣鐵路管理局作為政府單位,員工薪津自然由政府──亦即所有納稅義務人──支付。然而,支付既有勞工薪水與退休金,難道不是雇主國家所當為之事嗎?就算我們認為員工老了就該逕予裁除、滾蛋,並認為「每年花百億元供養無生產力的員工」乃納稅人所無法容忍之事,政府難道就沒有做出我們所更無法容忍的事嗎?

  確實,比起政府「重富輕民」的賦稅政策,台鐵人事花費的確小巫見大巫。據公平正義(泛紫)聯盟近日指出,透過不公平租稅政策的推行(兩稅合一、證券交易所得税、銀行營業免繳稅、降低遺贈稅……),不僅政府稅收近八成皆徵自苦哈哈的薪水階級,躺著賺的富人更被政府每年減免稅收七千億。於是,《中國時報》社論乃是只抨擊台鐵勞工人事費用,卻無視於:有利富人之不公平租稅對於納稅受薪大眾而言,更是巨幅侵害公共利益、無可容忍之事。

  因此,將支付勞工薪津說成侵害公共利益,其實是想掩蓋住一個可怕事實。而那事實正是:將台鐵私有化,圖利富人與財團,才是大大地侵害公共利益。不錯,台鐵作為公共事業,以服務人民大眾為目標,必須不敷成本地維持許多小站、偏遠路線的營運,並且盡量壓低票價,從而不免產生連年的虧損。然而,一旦台鐵私有化,成為以追求可能最高利潤為目標的公司,固可因裁員而降低人事支出,但關閉小站與偏遠路線、調高票價等等危害公眾交通福祉之逐利策略,也必將接踵實現;更不用提,目前為所有國民所擁有的台鐵,最後將不免落入財團手中,成為牟取暴利的搖錢樹。

  所以,作為小市民或一般納稅大眾,我們不支持台鐵工會是不行的。忍住中秋節一天沒火車坐的不便,可能為我們避免台鐵的私有化,以及從而導致的更大不便與不義。《中國時報》社論末尾說,「台鐵是伴隨台灣絕大多數人成長最重要的記憶,我們都希望它能度過考驗與危局,走出更好的明天。」這句話我們同意;只是,台鐵的更好明天,決不該由私有化、公司化走起。因為,台鐵也者,不只是一般人對老式車廂、車站、便當的懷舊情感而已。相對於虛無飄渺的鄉愁,台鐵二字所牽繫的,更是萬餘勞工的實際家庭生計,以及為民所有的公共、公有事業內涵。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