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時窮節乃見」、「板蕩識忠臣」,在晚清李鴻章眼中「男無情、女無義」的台灣人民,在貪婪、污穢、無能種種負面消息一次又一次地在第一家庭證實時,居然不離不棄,將搖搖欲墜陳水扁政權,一次又一次地撐起。從今年五月台開案爆發,保皇行動也隨著罷免案、紅衫軍而日漸茁壯,它不是迴光反照,而是擴及泛綠的主要力量。如果保皇的嘴臉令人掩卷嘆息,它又何能在台灣著床壯大。
政治人物面對醜聞,揮揮衣袖、瀟灑下台者幾稀矣。1950年代身兼台灣經濟數項要職的尹仲容,因揚子事件被訴圖利,等法院宣判無罪,尹氏反以負起政治責任為由辭職。只是當時的所有政治動作,皆看上不看下,從容灑脫不過是在權力來源榮寵依舊下的暫時之舉,一旦面臨抄家滅族,仍將用盡吃奶力氣,奮力一搏,如當年吳國禎從蔣介石的愛將跌落,只能選擇在美國隔海放砲,狠打蔣家。
泛藍也別憤恨,陳水扁堅不下台,早有近期前例可循。宋楚瑜興票案爆發,他能退選以示清廉?王育誠「腳尾飯」事件被人贓俱獲,依舊賴在北市議員的位置不走。如今的台灣,政客惡搞的權力來源就是選票帶來的公職身份,一旦因醜聞而放棄,就等於將自己赤裸裸地給牛鬼蛇神生吞活剝。
宋楚瑜要是退選沒有那460多萬張選票及親民黨保護,興票案能以不起訴結案?王育誠笨到辭職,將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直接面對得罪已深的警、殯人員及商家。要是陳水扁宣布請辭,除了面對國務機要費案之外,不知還有多少醜聞會被一一挖出,怎能不爭取時間,培養親扁勢力在後扁時代制約國、民兩黨,否則2008年後的清算將會讓陳水扁成為「轉型正義」的頭號祭品,豈不是民主化的最大諷刺。
政客可不只是為了個人利益硬撐,這也是集體意志的展現,宋楚瑜、王育誠各有死忠選民相信其說詞,又有何立場譴責挺扁民眾?尤自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末期,統獨國族召喚躍升為一切動員的主要元素,集中在「台灣之子」陳水扁身上。因為幾十年來,只有民進黨從工、農、環境、教育層面再現了福佬人受壓逼的形象,並賜名予他們「台灣國主人」作為救贖,阿扁政權正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正行在救贖路上的鏡象,每一次的選舉勝利,猶如證明卑微的選民越近應許之地,人生種種挫敗都因阿扁的勝利或突破險阻而獲得淨化。挺扁,也就是挺自己。
所以立院一次罷免時,仍只是政客間高來高去的鬥爭,但一旦施明德陣營以全稱式號召反扁「人民」,激起的就是一波波既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反紅挺扁情緒。先從施明德的人格謀殺警告其它搖擺的泛綠政客,加上紅衫軍的明顯標籤讓泛綠群眾得以找到妒恨標的,非紅即綠的大刀一揮,甚至自由主義原則對待彼此的聲音都視為愚蠢及懦弱,就連行使暴力的認同與否,都能成為兩邊區分敵我的試紙,更何況陳水扁犯行還沒司法偵結,早成為保皇黨否認指控的口頭禪。
紅綠對決,反讓走保皇路線的綠營氣勢看漲,北高市長民調逆勢竄升,在國務機要費起訴後,當然是食髓知味。對民進黨上下而言,已經沒有選擇,就算年底選戰大敗,也只有保皇才能凝聚士氣,揮淚斬扁則是選擇崩盤,重回國民黨一黨獨大。辭職的紅線,從原本的道德,經過保皇運動演變到司法起訴,現在怎麼都需要拉到一審宣判,泛綠上下只是要個表演而已,所以陳水扁的國務機要記者會後,保皇派借力使力,士氣大振,台聯更在基層壓力下被迫反對三罷。
雖然絕大多數輿論認為,民進黨選擇保皇是被少數深綠綁架,但注意昨天中時公布的民調,雖然標題聳動地下著「扁辯白僅13%相信」,但這份民調卻透露一個中時不願強調的現象,綠營支持者,認為一審判決後再考慮下台與否的,高達61%,全體民眾,則有34%贊成一審宣判後再說。也就是說,經過反紅挺扁的操兵下來,保皇再令人厭惡,不能否認它已經是泛綠的主流、深綠淺綠的共識,不論715學者、綠六組、世代論壇、少數前新系立委等所主張的重懲阿扁才是弱勢,因它無從翻轉民進黨支持者的政治認同及投票意向,只能任由保皇氛圍發酵。在西瓜效應下,再有理想性的聲音都會被淹沒、邊緣化,甚至被裹脅,沈富雄的下場就是顯例。除非再如林義雄等級的政治人物放下身段、登高一呼,以行動衝擊目前的泛綠政治板塊,讓無奈接受阿扁拒不下台的被裹脅群眾,找到集結的出口。
這場藍綠紅大混戰,不過是「分類械鬥」的邏輯,自家的神明平常再不靈,風不調雨不順,一遇外敵,永遠都只能先把神駕請出。而供奉神明的信仰中心,永遠都建在地勢戰略最好的位置,因為它的淪陷代表了整個族群的崩解,所以它也成為敵方總攻擊的目標。經過這20幾年來的民主化,台灣真的進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