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噴射機走了,然後呢?

2010/12/31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日前,任職逾16年的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自請離職,並在部落格上發表題為〈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的聲明。文中提到他因看不慣台灣報紙充斥「業配新聞」,決定離職作為抗議,並在網路上發起連署反對政府收買媒體。文章剛發佈便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於數日內突破三千人連署。一時間,「業配新聞」與「置入性行銷」又重新成為關注焦點。

負面現象:置入性行銷 「置入性行銷」並非新概念,在國外它專指在電視節目或電影中「偷渡」企業商標以為宣傳。但引進台灣後進化為「業配新聞」,也就是新聞編輯與業務部配合,將特定廣告主提供的新聞稿夾雜在其它新聞當中並陳,讓讀者難以分辨孰為付費廣告。更嚴重的是,這些廣告主不只有企業,還包含政府!這等於是政府直接將黑手伸入理應作為第四權的媒體中,讓後者完全失去獨立監督的功能。

這種手法自民進黨政府提出後越演越烈,中央帶頭、地方政府跟進。《財訊》報導便指出,至今年11月19日的政府採購案中,直接冠以購買媒體「新聞專題」或「專題報導」名稱的就達 4,385萬元,若加上「專題企畫」或「專題行銷」的媒體購買案共達8千6百萬元。又以新竹縣為例,議員高偉凱在11月份總質詢時提到,縣政府100年總歲出預算和98年決算比起來只增加27%,但「新聞宣傳」一項的預算卻增為2.4倍。

政府與媒體 也因為情勢變為政府花納稅錢買新聞,使業配新聞引起廣泛關注。媒體與政府的共謀固然足以引起公憤,但我們該接著追問:如果政府同樣花錢為自己背書,只是不買新聞,會比較好嗎?如果新聞不是政府用「買」的,而是用其它方式操作的,就比較不邪惡嗎?

第一個情況,見諸政府召開名義上的公聽會、說明會,實質上光想宣揚政令不願公眾意見參與;然後又動員「學者專家」為政策背書,片面解讀民調數字營造「全民共識」。媒體對這些公聽會、說明會,如果只是拿新聞稿照抄,不花力氣去細究和平衡報導,那同樣是被牽著鼻子走。如果我們痛惡政府花公帑買新聞,那同樣該大力反對政府砸錢做這些事。以選美比賽來比喻,兩者只是整形造假和買通裁判的差別。

第二種情況,例如各部會公開或私下宴請記者、送禮、招待出國,和記者打好關係請他們多「關照」。又或者直接以政治力影響編輯,對於可能的負面報導用「上頭的壓力」掩蓋過去。這些遊走於灰色地帶的操弄手段同樣有效而頻繁地被使用,只是沒有金錢交易來得直接和「標準化」罷了。

弔詭的是,政府花越多心思在媒體操作上,實際上也表示對民意越忌憚。但政府很清楚輿論是可以控制的,於是讓人民相信一條蘇花改就是「安全回家的路」,比起全面檢討東部發展政策及民眾真正的交通需求來得重要;讓人民相信國光石化能帶來地方繁榮和經濟發展,比起討論其環境風險和整體產業政策來得重要。政府越來越明白政策的正當性必須建立在民意基礎上,而民意的動向往往取決於哪些資訊被揭露。只要主導資訊來源,就能自圓其說。而業配新聞只是這齣「政府操作、媒體墮落」的戲碼上演到高潮,完全制度化、市場化的後果。

正面訴求:透明度與問責性 我們當然不是說,因為政府本來就有這麼多操作手法,所以業配新聞不算什麼問題。而是要問,反對政府置入性行銷之同時,我們要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如何要?反對政府置入性行銷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期待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透明化且有公民參與的空間。考慮到政府可能不會誠實自我揭露,便需要一個獨立於政府外,替民眾獲取並整合資訊的平台。所以反對業配新聞,要的是獨立和負責的媒體。但去掉置入行銷這隻黑手,依舊存在前述種種操作手段,若繼續追根究底,我們會發現對媒體和對政府的要求是一致的:透明度與問責性。

無論對政府或企業,以及同樣作為企業的私人媒體,資訊透明是公民監督的首要前提。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民眾不只要求牛肉,更要知道牛肉怎麼來。這種要求之於政府是知道政策的制定過程,之於企業是生產流程的透明化。那麼之於媒體,我們能否要求各家媒體業者揭露新聞報導的採編流程?就像食品有生產履歷,我們可以試著發展一套紀錄並追溯新聞來源的標準。這也是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亞桑傑提倡的「科學式新聞」(scientific journalism):讀者在閱讀新聞的同時,點擊滑鼠便能找到產生新聞的原始文件,以茲判斷新聞的真實性。 此外,黃哲斌的部落格又提到,媒體全面市場化及廣告量萎縮帶來的惡性競爭,造成業者更難抵抗業配新聞誘惑,足見市場邏輯使媒體更傾向大財團、大企業,不敢得罪作為衣食父母的廣告主。所以理想的媒體不但要有專業記者、透明的採編流程,更需要自主的財源。如此看來,一個由公共基金支持,從營運到生產過程都受公民監督的公共化媒體,才是媒體改革的最終方向。

噴射機又載著一位有理想的記者走了,留下我們的新聞水準在原地踏步。接下來除了反對業配新聞,也該是正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公共化的時刻了。

註:本文原刊載於台灣立報

建議標籤: 

回應

據說政府政黨置入性行銷並非始自民進黨政府
民進黨中央政府做的是納入新聞局統籌運用...

俺看&買中國時報應該三十五年有了!幾乎從來不買自由..OR聯合.
聯合言論立場嚴重偏藍但世新出身記者對新聞事實掌握最好.
報老闆方面聯合王是政戰出身中時余紀忠(亦是軍方出身)痛恨非常
自由老闆是建商當初還花錢買了個監察院副院長.

小孩子年輕不知道當初 棒子胡羅蔔 源由&緣由無可厚非
記得查一下文工會警總&政戰青年戰士報中廣國防部教育部華視...

末了 補充一點:財訊是綠媒 從來沒報扁家弊案 拿來引用
有點把牛牽到北京去的感覺...

楊索自裱文亦可資參考:
慣竊改做抓耙仔?
楊索按: 政府政治性置入行銷的議題,從馬英九、吳敦義清楚表態後,中國時報在十二月二十九日以社論反擊自由時報,力道之猛、砲火全開,值得細讀。雖是昨日之怒的文章,但足堪留存為此議題的歷史文件
http://blog.chinatimes.com/solyang

Re: 搭噴射機走了,然後呢?.......蕭中指父母轉效忠人民日報海外版!

阿扁政府不買行嗎?

當時可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統媒幾乎掌控8成台灣媒體,所有電視一線記者+檢察官+法官幾乎都是國民黨訓練出來的,這些人不效忠黨國要效忠誰?

俺承認親綠 但老實說不大願意擺明偏袒:國會雖然沒政黨輪替過 但黨外當年賣票給林榮三的包括蘇東啟未亡人..怪誰?? 而民進黨執政操盤者頗多偏好粉味(重點是錢哪來???)最好笑的是據說乃公2004年以後常常在粉味小吃店跟金主道歉執政沒做好..

關於報紙李登輝時代有個笑話 :那時 聯合報其實是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是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是自立早報..而中國時報反倒是聯合報...

說真的,目前不論在評論與中立性來看,公視實至名歸。

結論:大喊追求公義與是非之時,政府又做了什麼?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