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

責任主編:王毅丰 書名: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抗爭的圖像 編者:張大業 翻譯:蔡志杰、徐子恒、林佩君、康世昊、劉珊伶、宋文揚、徐嘉蔚、劉念雲、王孟瑜、陳瑋楨、蘇盈如 出版: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發行:唐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7月 ISBN:978-986-85037-7-9 按此可見本書之中文版說明及目錄

先講一個從朋友那裡聽到的故事。

台灣某大企業旗下M工廠新組成公司工會,由於工會幹部年紀較輕,也是新組成工會的關係較有戰鬥力,這家企業一直拒絕承認M工會在企業體下的勞工代表位置。然而有一次,企業第二代東家要與旗下企業工會招開會議時,在會議室圓桌上擺放的各工會名牌就成為企業人事主管要解決的問題,因為企業不想承認M工會的存在所以不想給名牌,但公司又不能拒絕M工會代表出席會議,於是在會議中「給不給牌就是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人事主管你會怎麼做?」朋友問。

「都給…?…?」我答不出來而遲疑。

「結果大家進會議室之後,發現桌上都沒有名牌。」他說。

這招高明。對於已經與公司代表開過數次會議的其他工會代表來說,有沒有名牌不是問題,因為他們與資方代表協商的政治身分已經存在,所以沒有名牌並不會喪失工會代表在企業理的代表身份,但對於M工會來說,它在形式上像是被企業接納了,但工會代表的身分卻確確實實的在會議中被模糊掉了。

企業對工會的反應是對內部勞動管理的反應,不論是秉持與勞工共存共榮或是不容許工會存在的零工會政策,企業主對於他們堅持的理想中的管理各有一套基準與模型,當這個基準成為真實的勞工政策時,工人的應對與實際的行動反應就有所不同,例如上述的例子或是三星集團不惜耗費更高的社會成本也要阻止企業內部工會組織,而這些真實的案例在分析勞工行動時都必須更細緻的來談,尤其當我們抱持著「為何無法組織工會」這個疑問,並且經常將這樣的疑問等同於工人的戰鬥性不足,三星的分析案例提供給我們必須抽絲剝繭看問題的指引;抑或當豐田的工會與企業關係良好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企業的勞動管理如何細緻的將工人引導成為「一家人」,使工會的存在不是為了凸顯勞雇關係的不平等,反而變成加強穩固勞資雙方夥伴關係的接著劑;在亞洲抗爭的圖像這本書中,經過各個研究觀察者的報告中可以看見,韓國三星的零工會政策與豐田的共存共榮政策對應在工人行動中的差異。

單以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來談工人行動,絕對太把工人行動的複雜性單一、扁平化,這也是本書各個觀察家要處理的另一個龐大的議題,從韓國與日本自身的社會所孕育出來的企業文化來談當這些國家的企業發展,到亞洲其他國家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是一直持續發展中的社會情況,尤其是亞洲各國為了經濟發展而開放投資之後,政策與企業的合作則是另一種文化衝擊,對社會內部結構所產生的影響則需要繼續觀察。

然而這僅僅是這本書中豐富觀點的其中之一二。大家都談「在全球化的當下…」,談工人行動內在成因也隨著各國企業四處游移而越顯複雜,而且跨國投資的零細化已經不再只是勞動的彈性化而已,當企業本身也零細化時,勞工被零細化的企業雇用,絕對是使已經彈性的勞動在雇用制度中更陷底層,這是另一個更大也是更嚴峻的社會問題,也因此,本書中的觀察報告要看得就不只有各個國家或個別企業的單一案例,而是一個滾動你我的全球勞動體制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