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空洞化的焦慮

2007/07/20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中心研究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成員

前不久遇到一位曾參與去年親綠學者七一五聲明連署的友人,他說正要來問我,台商都要到中國大陸投資怎麼辦。我一時訝然,想說這問題十多年前就已浮現,但是至今卻仍然還停留在提出問題的階段,顯然十多年來既缺乏實質的討論,更談不上形成有共識的整體因應對策。

記得在四年多前,曾受邀去南韓參加一個會議,主題是產業空洞化,會中清楚感受到韓國官員與學者面對中國經濟崛起的焦慮,憂心於產業與工作的外移。不過,其後他們產官學各方進行了密集討論,很務實的探討了可能對策,最後決定因應方式是正面迎接挑戰,配合原先既有的推動全球化的框架,積極西進。政府不單協助南韓企業進軍中國,同時也在國內大力推動學中文的措施。

南韓對於這問題的討論雖開始的比台灣遲很多,但能夠正面處理問題,經過討論決定了因應對策之後積極以赴。因此,就在這幾年內,南韓在中國大陸進口中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台灣。

經濟事務原本就複雜,現在全球化下則更形紛擾難解。一般人可能會將經濟問題歸罪於比較容易的目標,如企業的外移或是外在的敵人等。前幾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就將此稱為選民的「非理性」。譬如在台灣,不少人將當前經濟問題怪罪於台商的到大陸投資或是大陸的競爭,如筆者在上篇專欄中就談到中國被當作方便的敵人。這也使得當前政府的戒急用忍政策容易得到支持。

但這樣的理解缺乏經濟理論的支持。企業是市場經濟中基本的運作單位,本地企業具有競爭力,整體經濟才能在全球化下有較好的發展。要讓本地企業維持競爭力,就必須給予它全球布局的空間。譬如說,近年來台灣高科技產業確實已將大部分生產外移至中國大陸,但這產業卻也持續在台投資,仍是台灣最主要的投資部門。同時其在台雇用員工數目仍繼續成長。反倒是缺乏競爭力的台灣服務業,既走不出去,在投資與就業成長上也都呈現衰退。維持產業競爭力實為發展關鍵,而不是外移與否。

市場經濟的特徵就是不斷變遷,要維持經濟榮景就必須持續升級。台灣在全球市場的比較利益必然不斷變化。當初低階勞力密集的工作,在三四十年前從歐美轉移到東亞,在近十多年又開始轉移到東南亞和中國,以後也會逐漸從大陸東南沿海轉往他處。

更重要的是,以那種「非理性」觀點所制訂的政策不能夠解決問題。限制台商大陸投資不能超過公司淨值四成的規定,不單未能阻止台灣企業對大陸投資,更使得台商無法在台籌資,帶來了台灣資本市場的衰退。

選舉政治下,常見到政治人物為了討好或誤導選民而提出非理性的政策。譬如,美國兩黨近年來幾乎都要求中國使人民幣升值,雖說所有專家都說此舉對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不會有幫助。不過美國這個例子仍主要是選舉表態成分居多。台灣的戒急用忍政策則在實施多年後,已經嚴重影響到台灣經濟的前途,亟需大家以務實態度面對。

臉書討論

回應

民進黨打嘴炮聽起來很民粹

但實際上民進黨執政時很清楚怎麼樣的開放政策對台灣及台商有利,同時開放政策會有哪些問題。

於是民進黨盡量爭取貨運直航,因為貨運直航比客運直航對台灣及台商更有利,民進黨的直航方案只開桃園高雄兩機場,因為航線集中桃園有助於降低成本及增加桃園機場的轉機客。

民進黨不會奢求太多的中國觀光客,但是民進黨還是在執政時期開放中國人來台旅遊;馬政府的一天三千人大餅實際上吃不到,就算真的吃得到也會讓台灣營養不良甚至食物中毒(中國觀光客太多會把高消費低社會成本的日本觀光客趕走)。

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才是保障台商的方案,台商只要把錢在第三地轉一下就可以規避戒急用忍,這個逼台商透過第三地投資的法令反而是逼台商投資中國時買一份保險,因為中共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台商還是以其他國家的商人身份投資較為安全。李登輝的問題是在於太晚實施戒急用忍,事實上孫運璿早在1987年左右就提出台灣目前因為西進而遇到的問題。

全世界最能移轉技術給中國的商人就是台商、台商也是全世界最能利用中國廉價勞工的商人;其實只要台商全面自行實施戒急用忍,中國絕對建立不起很多產業、或就算建立也缺乏競爭力(例如筆電產業、晶圓廠)。
當然也不是說台商一定不能西進,只是一定要讓台灣保持相當的技術領先,這樣不但可以保障台商(技術轉移得差不多就準備被兔死狗烹了)、更可以保障台灣的工作機會。

所以說台灣的戒急用忍政策在實施多年後,已經明顯的保護了台灣經濟及台商安全,事實上如果限制更嚴苛、效果會更好。

台灣人可能得要在承受血淋淋的教訓以後才能理解這個道理。

民調僅三成九 蔡總統聲望創新低
2023-01-18 中國時報 曾薏蘋

台灣民意基金會昨天公布蔡英文總統的聲望最新民調,三成九贊同蔡總統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四成九不贊同。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蔡總統創下2020年1月總統大選以來的新低紀錄,總統任內的第三次執政困境已經成形。另外,對於蔡總統的兩岸和經濟施政表現,都有超過五成民眾不滿意。
民調顯示,對於蔡總統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7.5%非常贊同,31.7%還算贊同,28.4%不太贊同,20.9%一點也不贊同,11.5%沒意見、不知道或拒答。
游盈隆認為,蔡英文「執政困境」越來越嚴重,第一次是2016年11月到2017年8月,第二次從2017年11月到2019年5月,第三次執政困境從2022年12月開始。他預言,對民進黨2024總統與立委選情極為不利。
對於蔡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三成九滿意,五成不滿意,不滿意者比滿意多11%。游盈隆認為,去年底選舉,「抗中保台」不再能激發選民支持的熱潮,人民受疫情和經濟的雙重傷害更是重中之重,「人民會思考:兩岸關係改善,會不會改變這種情況」。
民調還顯示,對於蔡總統拚經濟的表現,三成五滿意,五成二不滿意,不滿意者比滿意者多16.8%。游盈隆直言,蔡總統常引以為傲的台灣總體經濟表現和人民真實的感受格格不入。
游盈隆分析,蔡總統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政治風格與習性,內閣可能只願小幅或微幅改組,造成和社會主流民意必然的對撞;其次是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最後是改善兩岸關係。當大多數人開始質疑蔡總統的兩岸路線與政策時,是直接挑戰蔡總統的領導權威。

轟蔡政府不誠實 郭正亮譏:吹牛吹過頭被噎死
2023-01-04 中時新聞網 焦捷

還稅於民相關話題備受各界熱議。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日宣布,超徵稅金其中1400億元要讓全民從小到老共享經濟成果,每人發放6000元。但對於超徵的4500億元中,只有1400億規劃發放現金,也引來許多批評聲音。對此,前立委郭正亮直言,蔡政府現在會飽受批評,是因它愛吹牛,結果「吹牛吹過頭被噎死」。
郭正亮今在中天政論節目《大新聞大爆卦》解釋,民進黨政府一再吹牛、說自己超徵,可是超徵不等於盈餘,還要再算超支的部分。而實際上,政府的超支是2兆多,理論上沒有盈餘。但民進黨一再宣稱自己超徵,才引發民眾「為什麼只有今年還稅」的質疑,進而引爆民怨。郭正亮也質疑,政府「超支為什麼不去講」?
郭正亮痛批,蔡政府既愛玩民粹、也愛吹牛,而民進黨立委們也跟著吹牛、喊「還稅於民」。結果到最後,蔡英文發現,財政有很大破洞,若不補洞,健保費今年可能要再加徵,「大家之後怎麼選?」因此才宣布,要用超徵的4500億去補勞健保和台電的破洞。
郭正亮感嘆,台灣民主政治的水平真的很幼稚:全世界都發現金,就只有蔡政府多花了印刷費發「X倍券」,當時面對質疑聲浪時,更說一堆理由;輪到換蔡政府要發放現金的現在,又「掰另一堆理由」。郭正亮痛批,真的「聽得快吐血」;也直言,蔡政府給人不誠實的感覺。

國民黨:民進黨兩岸政策 國際朋友有疑「綠」 穩定區域「藍能綠不能」
2023-02-08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新聞稿

針對台灣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公布最新調查,過半會員認為台灣政府未來三年施政優先重點應為「兩岸關係」、「能源充足」和「國家安全」,中國國民黨副發言人呂謦煒指出:民進黨執政以來,兩岸不通、能源不穩、國安不安,兩岸關係「沒半步」只好喊「親美」掩飾自身問題,結果在台灣的美國商會朋友們卻對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最有疑慮。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不准別人疑美,美國在台友人對民進黨執政的疑慮,請問「務實台獨」的賴主席又該如何回應?
呂謦煒指出,民進黨執政以來,在兩岸關係上造成諸多問題,兩岸官方溝通管道斷絕,導致民進黨無能、無力解決台灣人往來兩岸遇到的實際問題;在能源議題上,民進黨高舉「非核家園」大旗,結果執政六年全台大停電五次,對於「以核養綠」公投結果代表的民意也毫不尊重;在國家安全上,前有赴澳門接受招待喝花酒的梁文傑、鄭文燦,後有指導學生多次抄襲論文抄襲卻指鹿為馬的局長陳明通,都讓民眾對民進黨執政失去信心。
就連美國友人對此種執政慘況都不買單,根據台灣美國商會發布的「2023年商業景氣調查報告」,受訪會員企業認為,台灣政府2023至2025年施政的優先事項包括兩岸關係(55%)、能源充足(42%)和國家安全(40%)等。民進黨嘴巴說親美,結果美國商會卻對民進黨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維持能源充足、維護國家安全的執政能力最有疑慮。
呂謦煒質疑,民進黨不僅不解決問題,還試圖以「朝共」等語抹紅以對話溝通兩岸分歧、以交流緩和國安風險的努力。過去民進黨人如陳菊、謝長廷等登陸,獲得民進黨內支持,為何國民黨做不得?總統蔡英文、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聲稱願和北京對話,言猶在耳。民進黨卻對登陸對話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百般嘲諷,說一套作一套的雙標作為讓人搖頭。
呂謦煒表示,民進黨雖喊親美,但不僅外媒報導美國對新任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不放心。去年賴清德以副總統身分在宏都拉斯和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自然同框,賀錦麗發布的照片卻刻意切割賴清德,可見其「務實台獨」路線可能激化兩岸情勢已讓美國與國際友人擔憂。如果民進黨無法取得人民支持、無力處理兩岸關係、又無能化解國際友人疑慮,這樣的政黨還剩下什麼?反觀國民黨奉行「親美、友日、和陸」政策,秉持國防(Defense)與對話(Dialogue)並重的「2D戰略」,為台灣人民爭取最大福祉,既能處理兩岸關係,又能取得國際友人信任,這才真正是「藍能綠不能」。

戒掉職場上的「酸葡萄心態」
2016-08-30 SmartM人才培訓網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前一陣子,與一些新創的團隊,到杭州、上海拜訪了阿里巴巴集團以及大陸的一些新創公司。我覺得這是一堂震撼的學習之旅。震撼的是看到,大陸企業在互聯網的成長不僅已經超越台灣,甚至可以說是領先全球。
看著台上大陸的菁英豪氣地說著,而我們坐在下面的年輕創業家們認真地猛抄筆記和拍照,我的腦海中突然想起一個景象,時空背景的更換讓我有些錯亂。記得我第一次到大陸時,約是在1990年左右,行銷和品牌對他們而言是一塊新鮮而夢幻的名詞;所以當我與一群官員及企業家碰面的時候,不管我說什麼,他們都低著頭猛抄筆記,深怕漏了什麼重要的訊息,恨不得挖空我所知道的知識。現在物換星移,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令我感慨很深。
會後,我詢問這些青年創業家的感想。大家覺得,大陸在龐大的市場提供了行銷海量的消費者資料數據分析與統計,在雲計算與大數據工具的推波助瀾之下,互聯網的觀念和做法上可以說是進步神速,非常先進。當然,政府的支持更加速了這場革命。有的人羨慕,想要吸取經驗、希望借力使力;有的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市場與機會的優勢。
大陸在互聯網的領先已經是事實,這時候的心態很重要:看得到別人的優點,就會想要思考人家怎麼做、我們要如何改進。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就會用酸葡萄的心態安慰自己,覺得人家只是市場大、人口紅利多的結果。我突然記起一位前主管說過,「景氣再怎麼不好也有賺錢的公司,景氣再怎麼好也有不賺錢的公司」。所以市場大小和景氣一樣,一味地歸咎外在環境其實沒有實質用處。
我相信,成就一家企業,除了市場大小這個因素之外,需要面對很多的挑戰才能達陣。如果我們忽略了對手努力的過程,只看到了別人表象的優勢,然後有一種不屑的心態來自我安慰,這樣我們便沒有吸取他人的經驗、注入學習的動力,對我們自己的高度和進步一點幫助都沒有。
競爭力也必須來自於願意學習的心,敞開心胸接受別人的成功。看見別人的好一直是我認為在職場上很重要的一種心態,縱使是競爭者。這樣我們才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願意繼續學習成長,吸取別人的長處,砥礪自己更進步。
事實上,我欣賞不斷前進的台灣的年輕人:他們靈活、有彈性的思維、創意新穎自由、習慣在困境中尋求自己的道路,也淬煉出一種不怕失敗的膽識。雖然台灣的市場不夠大,但是互聯網是跨國界的,所以他們不斷地嘗試,跨海求經,尋求異業結合,擴展人脈,開疆闢土,唯一不足的是基金的挹注。如果政府能夠在政策上提供青年友善創業的條件,我相信這群年輕人絕對可以為台灣走出不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