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環保團體共攜手
國際工傷日 高科技污染成焦點

2010/04/29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徐沛然

4月28日,國際工傷日,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在廠內的工傷受害者之外,今年的工傷日結合了多個環保、工運團體,齊聚在行政院前,抗議許多高科技業者使用有毒的物質,員工卻無法知道這些物質的成份,要求政府建立強制通報機制,將資訊公開。

包括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人民火大行動聯盟、自主工聯、洋華光電產業工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相思寮後援會、看守台灣協會等三十多個團體齊聚行政院前抗議,高喊「有機溶劑、毒害工人」、「化學溶劑、強制通報」等口號,前來聲援的相思寮後援會將蚵仔殼倒在地上,抗議中科污染土地,洋華光電的員工與工傷協會成員則演出一場「高污染手機」新品發表會的行動劇,象徵高科技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高污染」與「高職災」的真相。 GK0F0390 4月28日工傷日,相思寮後援會民眾北上行政院抗議,將漁民的蚵仔倒在地上,抗議高科技產業污染土地。(王毅丰攝) GK0F0046 洋華光電員工演出「高污染製程手機新品發表會」行動劇,展示由洋華光電生產的HTC「高污染製程手機」,諷刺高科技產業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高污染」、「高職災」的真相。(王毅丰攝)

工傷協會指出,RCA污染事件所浮現的工傷,在台灣蔓延了十六年依然無法得到解決,如今的中科三期又要在健康風險評估結果不明確的情形下違法開發,還有日前爆出的台塑仁武廠址污染案,種種工業之毒不斷地向外流出,但是政府卻以各種租稅優惠獎勵這些廠商,根本是「政商一體、毒害全民」。

台灣高科技廠商多半只是是整個國際供應鏈的一環,其科技通常一點也不高,真正的「高科技」都還是掌握在上游廠商手中,台灣的「高科技」廠商事實上都必須要剝削大量廉價勞動力,將環境和健康的成本外部化,才能在國際資本競逐中獲取暴利。

RCA員工關懷協會劉荷雲指出,美國家電第一品牌RCA於1960年代來到台灣設廠,這在當年也是所謂「高科技」產業,享有各種投資優惠。RCA女工在生產線上工作期間,每天使用各種成份不明的「清潔劑」手工清洗焊錫基板,必須把臉湊近基板做檢查,並長期暴露在焊錫爐的熱風當中,這些都是對身體有高度危害的物質。1992年,RCA撤廠離開台灣,直到1994年其造成的嚴重公害污染才爆發開來,離職員工中罹患癌症者高達一千多人,其中有四百多人已經死亡,陸續發病的人數每年持續增加中,而廠址的土地也被列為永久污染區。

劉荷雲表示,在跨國求償訴訟案中,因為當初政府並未要求廠商通報工業用物質的成份,使得受害工人的職業病因果關係的認定非常困難,纏訟十多年,受害工人還是沒有辦法得到應有的公道。

「高科技」廠內的勞動條件通常十分惡劣,洋華光電產業工會指出,觸控面板製程中必須長時間接觸如甲基、甲醇、可剝膠等各種化學物質,這些膠類會散發著惡臭,部份較敏感的工人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開始頭暈、噁心,員工只能看到分瓶裝好的溶劑,無法知道其中的成份是什麼。雖然洋華的員工平均年資較淺,目前看不出來對健康明顯的傷害,「但是我們很害怕今日的RCA,就是明日的洋華!」洋華工會員工羅彩鳳說。 GK0F0379 4月28日工傷日,工傷協會於行政院前抗議高科技產業毒害工人,洋華光電產業工會的員工身上掛著裝有工廠使用的有機溶劑的寶特瓶,表示工人在工作時會有頭暈、噁心的不良反應,且工人看到的只是分瓶裝好的溶劑,無法得知其中的成份。(王毅丰攝)

同樣受到高科技產業之害的還有中部的農、漁民,政府在最高法院已撤銷中科三期環評,且健康風險評估仍有疑慮的情形下,仍然執意違法開發。反中科熱血青年林樂昕表示,廠商以「商業機密」為由,不願提供所使用物質的成份,這些有毒物質會造成農民、漁民和所有民眾的傷害,並且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

對於環團要求建立工業用物質強制通報機制,勞委會表示廠商的確有權主張其使用工業物質為「商業機密」,但必需符合國際規範,政府也正著手建立「跨部會國家既有化學物質清單」,預計年底將有初步的清單。至於廠商若使用不在清單內,但又屬於「商業機密」的工業化學物質時,政府將如何應對,勞委會坦誠目前的確沒有明確的法源規範這種情形。工傷協會痛批,這表示台灣官方現在確實無法掌握全台既有的化學物質,只是消極地鼓勵僱主主動上網提報。

高科技產業變化十分快速,相關有毒物質隨著新的製程不斷地推陳出新,僅靠目前官方的機制恐怕無法阻止這些黑心廠商繼續污染土地、毒害人民。

在政商一體下,享有跨國資本優勢的產業不斷地吞噬這個國家的土地和環境,所謂的「工殤者」,恐怕也不再限於廠內的勞工,而是整個社會都要付出代價。

回應

您好!有一個問題請教:<br />
文中的這一句:"<strong>但是我們很害怕今日的RCA,就是明日的洋華!</strong>,聽起來有點奇怪。應該是:<strong>但是我們很害怕今日的洋華,就是明日的RCA!</strong> 會比較通順。

把這篇收到台灣好生活報的生命人權網摘囉: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00429/1869

但是"我們很害怕洋華就是下一個RCA".
不要今日,明日可能比較通順一點.

March 2,2009

畢恆達:白痴造句法 把論文變難看了

現在看學生論文的時間,恐怕比讀小說的時間還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碩博士論文每篇動輒十幾萬字,平均下來,每學期總要看百萬字以上。暫且先不提這些論文的證據是否足夠、推論是否合乎邏輯、理論是否有深度,本文想單就中文本身的問題提出討論。而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受到閱讀翻譯書籍、網路書寫與收聽電視SNG新聞的影響。

斷句太少 贅字太多 動作太浮濫

首先,學生不太喜歡使用句點。一整段就是一個句子,經常可見。學生的解釋是,這些文字意思上下連貫,沒有辦法斷句。問題是,整篇文章的意思不也都是前後連貫嗎?總不能全文寫成一句。缺少斷句,往往會讓讀者閱讀時,感到氣嚴重不足。

第二個徵候就是,「所」、「關於」、「性」、「和」、「動作」、「的」、「被」等字過於氾濫。「我所能想到的錯誤」、「他所關心的事」,這些「所」都用得「不得其所」,實屬贅字。「關於」應該是受到英文regarding與about的影響,於是把「你知道他的近況嗎」寫成「你知道關於他的近況嗎」。

「性」也是一個「爭議性頗高」(頗受爭議)的字。「性」究竟過於氾濫,還是有其必要,眾說紛紜。可讀性、全國性、綜合性、正確性、趣味性,性確實隨處可見。有人主張性雖有益健康,但不能毫無節制。像「這是一篇具有學術性的論文」,其實就是「這是一篇學術論文」。

「動作」的使用,則顯然受到電視SNG新聞連線報導的傳染。曾有新聞記者拿著麥克風這樣講:「車禍受到輕傷的患者都已經回家做一個休息的動作了」,令人莫名所以。如果我們說,這位清潔工人已經做了掃地的動作,他究竟是掃了,還是沒掃?

由於英文的形容詞英漢字典都翻譯成○○的,導致「的」無所不在。我在論文中看過這樣的句子:「擁擠的都市的交通塑造了乘客緊張的心態」。想想看,如果把綠樹寫成綠色的樹,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會變成怎樣的句子?

文章寫完 再看一次 改掉怪字眼

「被」字的濫用則是中文西化最鮮明的實例。中文雖也有被動式,但主客不像英文那麼清楚。有時文句是被動,意思是主動,如「文章還沒寫完」。像「選擇一個被認為很重要,但是還沒有被研究的主題」,不就是「選擇一個重要而無人研究的主題」嗎?有的時候「被」是贅字,例如「動作要輕點,以免被教官發現」。有的時候,「被」可以使用其他字眼,如受、遭、經、為、給、讓、任、教來取代。例如「被騙」是「受騙」、「被打」是「挨打」、「被名師指點」是「經名師指點」。

近來小朋友流行白痴造句法,例如「如果」、「說明」的造句分別是「汽水不如果汁好喝」、「爸爸說明天要帶我出去玩」。也有商家故意製造效果,例如「真的好黃牛肉麵」,是真的好,不是真的好黃喔。其實如果不小心,我們的寫作也經常出現類白痴造句,會造成讀者困擾,耽誤閱讀時間。例如「上述文字是應該論文的研究者之邀而作」、「我二點整人在台北」,其中「應該」、「整人」這些字眼會特別跳出來。這時候,也許可以換個字,加個標點符號,或者改一種寫法。

最好是文章寫完以後,不妨運用現代電腦功能,將「被」、「的」、「性」等字用紅色標示出來,如果出現頻率高,就真的要特別留意了。

(本文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回樓上,這篇重點在於討論高科技汙染...

政府加速推動機器人產業就對,不會對人類有威脅.
政策是前瞻性目標大邁進
新店地區沒有環保團體對科技園區負面影響,田秋堇贊成機器人工業城.

機器人科技發展進步越好,不會對人類有威脅,政府推動科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