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沙龍之哥本哈根會議(下)

2010/02/23
苦勞網特約記者、苦勞網特約記者

編按:2009年底在丹麥舉辦的COP15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的第15次締約國會議)由全球政治領袖共聚一堂討論阻止氣候變遷方案,最終產生一份「哥本哈根協議」。我們特別訪問了前去參與會議的綠色陣線協會蘇毓婷、陳思穎,透過他們的觀察與參與心得,瞭解這次氣候會議的內容與種種問題。

---------------------------------------------------------------------------

徐:在實際上,是否討論到所謂發展中國家需要的發展空間,以及另一方面,他們所需要的排碳量,這兩者之間該怎樣達到平衡?

陳:其實像一些國外的研究單位以及NGO已經試著解決經濟發展,以及到底要不要減碳?怎樣去計算?並用一些機制來衡量。比方說現在已經有部分NGO提出「溫室氣體發展權」,我們必須要去去考量大氣裡面,假設我們現在還是在增溫2℃的狀況下,已開發國家他們已經用了多少額度?剩下這些額度要只能給開發中國家使用。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發展時就要以目前大氣中剩下的額度考量。如果說在這樣發展框架下有問題的話,已開發國家就需要在技術上或財務上提供支援。這部份,在財務負擔方面,也需要考慮到比方說,每天收入低於2美金的貧窮人口,就不需負擔這方面的成本。

徐:剛剛提到過,這次所謂哥本哈根協議,其實只是那五國所擬的提案或是草案,沒有受到所有會員國的同意或認可,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後續會怎樣去談?這個草案會在怎樣的程序中討論其可行性?

陳:其實這次哥本哈根協議出來之後,受到非常大的質疑,包括他的過程和內容。針對可行性來說,目前只有那5個國家簽署,其他國家大多不認可,那這個協議之後會不會繼續存在,還有沒有效?大家都覺得未來變數都還非常大。其實哥本哈根協議提到今年2010年12月在墨西哥COP16會議,要決定2012年的時候該怎麼辦。所以今年都還會有機會看是否能在期限前達成共識。

徐:在石化燃料造成許多問題,且可供使用的儲藏量越來越少的狀況下,一些企業或國家嘗試推廣生質能或綠色能源。兩位怎麼看待這些看起來好像是為了環境或是氣候正義,但除了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外,對企業來說,可能也不過是個新的獲利來源的行為?

陳:就我的觀察和感覺,對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充滿各種問題的機制,例如REDD這樣的東西,其實都是已開發國家他們沒有那個勇氣跟決心,在自己國內推動減量,他們就想出一些便宜的方式,比如說到成本比較低的開發中國家,繼續去做那些原本就在做的事情,甚至是加劇那個狀況。這樣做,可以讓大家覺得他們好像做了一些看起來比較環保,或是漂綠的行為。要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主要還是要看這些富有國家的決心,他們有能力在國內推行減量,並同時兼顧例如勞工生計或經濟等其餘方面。他們有能力解決,但沒有決心,可能是因為政治狀況或是環境很不好,讓他們沒有辦法做這麼重大的決策。但如果真的要解決溫室氣體不斷增加的狀況,的確是需要,富有國家認知到自己發展模式的問題,然後真的很有決心去做在地的國內減量,而非不斷地想便宜行事。

蘇:氣候問題最根本的癥結在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模式所帶來的問題。如果沒有回到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來解決的話,我們看到這些台面上跨國企業所推動的氣候的解決方式,絕對無法回應到真正的氣候問題。所以我們在觀察國際氣候談判的時候,不能夠忽略掉人民要參與到氣候問題解決方案的方向,而不能讓跨國企業去主宰氣候的未來。我覺得,我們在觀察氣候談判時,透過公民社會團體,透過民間社會的參與,這點是非常重要,但也是在COP15裡面非常失落的一環。

相關文章 苦沙龍之哥本哈根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