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N1新流感疫苗自去年十一月一日開打迄今,已傳出台中的七歲劉小弟接種疫苗致死疑雲,日前又傳出了歐洲理事會衛生理事會首長沃達格痛批,藥廠為了牟利而誇大新流感疫情,成為本世紀最大宗的「假疫情」醫藥醜聞風暴。
去年春天迄今,媒體大肆報導新流感疫情急速擴散,不但刺激了疫苗的需求量,讓藥廠有獲取暴利的機會,也突顯了在全球醫療商業化的趨勢下,被長期漠視的醫源病(iatrogenesis)傷害,甚至可能衍生為另一波「疫」源病。
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全球的醫療消費市場日趨醫療化的情況下,病患在經由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對人體造成損害、傷殘、感染等醫療傷害的醫源病越來越多,但是在政府宣導接種新流感疫苗的兩個半月以來,僅有一件疫苗受害者申訴成功獲賠五萬元,目前通過疫苗受害救濟的審查件數還不到一成,疫苗可能造成的其他醫療傷害卻被嚴重忽略,往往要等到患者死亡時,才會獲得重視。
早在2001年3月,國家發展基金與耀華玻璃的官股就已入主國光生技公司,在專家預言新流感疫情肆虐,疫苗恐將嚴重缺貨的預期心態之下,國光大舉投入資金研發H1N1疫苗,並於去年9月23日取得cGMP認證,成為台灣唯一獲得認可的人體疫苗製造公司後,國光又受到政府公開招標採購一千萬劑疫苗的青睞,獨占鰲頭的優勢,難免引發政府圖利藥廠的質疑。
自去年十月新流感疫苗的人體試驗報告倉皇出爐、十一月一日全面開打、十二月將接種疫苗受害死亡賠償金從兩百萬提高至六百萬,立法委員也宣布組成H1N1疫苗受害自救會,今年一月九日又開放民眾自由選擇諾華或國光疫苗接種。短短三個月當中,衛生署成了疫苗的超級推銷員,防疫政策也隨著疫苗出狀況而轉彎。
為了提高民眾的接種意願並出清庫存量,衛生署還祭出了「新聞稿轟炸術」,分別在去年的十一月、十二月,發出了三十多篇強力推銷疫苗的新聞稿,平均每兩天就有一篇,集中火力發新聞稿針對記者宣告。到了今年一月十二日,衛生署發出的新流感疫苗的相關新聞稿更多達十一篇,政府幾乎天天透過記者拋出定心丸,要民眾安心接種。但是衛生署的調查結果卻顯示,有近兩成受訪民眾接種疫苗後曾經出現副作用。
藥物導致的醫療傷害,史有殷鑑。早在二十年前,全球有四萬名血友病患,因為使用了各國政府審驗許可,未加熱的凝血製劑第八因子而遭到愛滋病毒感染,台灣就有五十三人因此成為血友愛滋病患,當年政府僅以「科技的不確定性」輕鬆帶過,拒絕道歉。
二十年後,在急就章的新流感疫苗接種政策上路時,不只是國光,諾華的疫苗也出現了民眾接種後致死的疑慮待釐清,近期浮現的一波「緩打潮」中,衛生署又搖身一變成為疫苗災情救火隊,亟欲以「與疫苗無關」卸責,如同雲霄飛車般起伏不定的新流感疫苗接種防疫措施顯見失策,失去民心。
防疫如同作戰,慢不來卻也急不得,在醫療專業主義霸權與全球醫療商業化的消費市場中,新流感疫情被過度放大渲染,衛生署的防疫政策與預防接種受害救助審議小組又遲遲未能建立威信,目前國人仍暴露於遭受醫源病導致死傷的高度風險中,若政府仍執意鼓吹民眾接種疫苗,又有誰能夠挺身而出,為目前由「死亡」出發,從「賠償」做起的「補丁式」藥害救濟制度解剖釋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