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0-31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台灣恢復部分牛肉品項進口,相關人士坦承,「因為牛肉,台美之間的很多溝通都已經卡住,美方的話已經越來越難聽」,「牛肉已經沒有開不開放的問題,只有何時開放的問題」。
瞭解美台牛肉問題的官員指出,在談判桌上,台灣能爭的實在不多;如果台灣還要重啟「中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下的定期談判,就得在牛肉問題上「給美方一個交代」。
只是「交代」的範圍,如果由不同部會來看,或許會有不同結果。牛肉事實上有3個主管部會-–經濟部、農委會、衛生署;相關官員認為,如果不是衛生署主導,「會有不同的考量」,台美簽的約,事實上也都是衛生署準備好,駐美台北代表處只是「簽字而已」。
至於開放範圍在台灣內部引發的批評與爭議,相關人士認為,在台灣駐美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AIT)簽訂的主約內已經講得很清楚,但後來「部分官員在面對媒體時的說法混亂,或許是讓問題更複雜的因素之一」。
台美簽訂的「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中清楚表明,年齡在30個月以下的牛隻,僅有迴腸與扁桃腺列為「特定危險物質」(Specified Risk Materials,SRM),年齡30個月以上的牛隻,才會加列大腦、脊椎等部位為特定危險物質。
因此,在排除迴腸與扁桃腺之後,30個月以下的牛隻其他的品項沒有開放與否的問題,只有時間早晚的問題。
也因此,雖然官員一度堅稱「台灣的規定比南韓嚴格」,但事實上台灣的條件與南韓一樣,都是以口頭約定的方式排除大腦、脊椎等部位;這些「口頭約定」未來會不會打破,6個月後的檢討會議就是關鍵。
各種跡象顯示,牛肉問題絕非一次性議題:首先,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清楚規定,雙方合約生效180天後應進行磋商,以檢討落實進度;某些美方人士已經宣稱,至少有機會在磋商時「再下一城」,連30月齡以上的都開放進口。
其次,美國在農業產品上有廣大利益,牛肉開放後,接著就可能是稻米、豬肉、雞肉的叩關。雖然相關人士保證,「台灣豬隻產業不容許政府在美國豬肉問題上讓步」,但同時也坦承,「台灣在談判時的籌碼不多」。
所以,在爭吵一番之後,剩下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把關機制何在?相關人士認為,一是「源頭」,一是「篩檢」。
源頭管控的部分,農委會派到美國的農業秘書中,一位具有獸醫背景,未來可以負起屠宰場巡查責任。篩檢的部分,就是海關的防、檢疫措施,萬一發生違規事件,政府必須明快要求美方處理,或是恢復禁令。9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