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薪水 壞在無關表現

2009/11/03

【聯合報╱張瑞雄/東華大學副校長(花縣壽豐)】

2009.11.03 04:39 am

昨天聯合報報導說香港大學大舉招人,因其教授薪水為台灣三倍多,台灣恐爆教授出走潮。但台灣教授的薪水真的太少嗎?對有些兢兢業業的教授絕對是,但對很多尸位素餐的教授來講,待遇又太好了。所以台灣教授的薪水問題是齊頭式平等,患寡又患均。

教授的薪水分成兩部分,本俸和學術研究費,本俸依年資稍有不同,而學術研究費只分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四級,亦即只要你是正教授,不管你的表現如何,薪水都一樣,而且一輩子無法調升(國家統一調薪例外)。很多人四十幾歲就升上正教授,到六十五歲退休,薪水都不可能增加。若有任何一家企業告訴員工說此後廿幾年你都不可能晉薪,員工一定都跑光光。

所以很多人升上教授後就躺著幹,只有上課時見得到人,其他時候別有旁騖,或者雖然整天待在學校,卻是只教教書,不做研究,不服務,不輔導學生,這樣每個月九萬多的薪水會不會嫌太多?

教育部說早已授權大學,教師薪資可有兩到三成的差距,因總支出不能增加,故只能砍表現差的人來補表現好的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有那個大學敢執行。

真的要獎優懲劣,就不能將學術研究費理所當然視為薪水的一部分,且要打破學術研究費僵化的四級制,每年或每兩年檢討一次。學術研究費顧名思義是獎勵做研究,對於只教書但從不做研究的老師當然只能拿本俸,而一位助理教授如果研究很突出,其學術研究費為什麼不能高於教授?

當然薪水的問題只是整個大學教學研究問題冰山的一角,最近剛好大陸的教育部長被撤換,其中重要的原因為大陸的高等教育亂象叢生,大學擴招帶來大學生素質下降、間接導致就業難問題嚴重,高校學費高讓普通家庭上學難,以及高校學術腐敗和剽竊醜聞等更是屢屢頻傳。以上這些看起來似乎很熟悉,不是嗎?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我倒是覺得,教授也可以分為「教學型」和「研究型」。
因為,我唸大學時,有的教授的教學品質真的讓人無法恭唯,不過,我並不知道該教授的研究水準如何。

很會做研究的人不見得就是很會教的老師,
而對學生而言,會教的老師遠比只會做研究的老師重要。
所以,
將大學老師分為「教學型」和「研究型」也不見得一定不可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