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中俄能源合作的環境啟示錄

2009/10/21

【(/中研院博士後研究,英國WARWICK大學社會學博士)】

 就20年來的世界市場體系發展動態來說,中國已成為全球產業鍊裡最重要的一個節點。其經濟上的重要性在未來也可能從目前的製造基地,正式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都在物質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快面臨資(能)源分配以及環境破壞的問題。關心全球環境的人士都擔心,如果中國不能跳脫傳統的發展模式,成為汙染與碳排放大國的可能性就在眼前。

 環境汙染狀況到臨界點

 這樣的憂心在某些中共黨內較有環境意識的官員也可以見到,例如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曾經說到,「中國的汙染狀況已經到了一個危險的臨界點上」。

 有人認為,中國現在還在優先發展經濟的階段,環保可以其次。然而,世界銀行的報告說,中國每年因空氣和水汙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0 億美元,大約是GDP的5.8%,這相當於中國全年GDP增長的一半,也就是說,全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半被環境汙染浪費了。而急於形塑現代化新中國形象的大陸當局更不能忽視城市的生活品質與國際觀感息息相關。世界銀行曾有另份報告指出,全球汙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獨佔16個;排首位的是四川的攀枝花市,還有北京、上海和香港等。

 政府提出積極減碳目標

 這些汙染的排放源頭在哪裡呢?根據統計,排名前三的中國發電集團,其2008年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超過了同年整個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水平,化石燃料的消耗正是首惡之一。

 或許為了民族形象,或許是正視環境汙染的責任,中國政府提出要在2006年至2010年間,該國的單位GDP能耗減少20%的目標,堪稱世界上最為積極的耗能減低目標之一。如果這一目標真能實現,短短5年內,中國必須減少1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較歐盟承諾的15年間減排量3億噸高出許多。到底中國政府的減碳目標是玩真的還是虛晃一招?最近俄羅斯總理普京訪中所簽訂的能源合作相關合約,就透露了部份讓人懷疑的線索。

 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油價暴跌,俄國經濟受到很大影響,中俄兩國能源的合作空間出現對中國較有利的趨勢。2008年10月兩國達成協定,修建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國支線,該項目建成後,俄方將在20年內通過該管道向中方每年供油1500萬噸,同時,中國將向俄國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今年6月,胡錦濤訪俄,和梅德韋傑夫總統簽署了關於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為上周普京訪中的議定事項開路。

 中國能否跳脫歐美老路

 中俄能源合作模式引起的注目,在於普京允許了以中俄合資的方式讓中國非正式擁有俄羅斯境內東西伯利亞地區油氣田的勘探開採權。合作不僅僅局限於石油、天然氣領域,還包括核能、電力和煤炭進口。既然投資了,會樂見賠錢嗎?

 這些投資對中國來說當然有能源戰略上的價值,但卻讓我們不得不質疑:若持續加強對化石燃料的控制與消耗依賴的戰略,那前述的減碳目標還佔第幾位?實現的可能性又是什麼?到底中國是走歐美用能源控制形成霸權的老路,還是用能源管理經驗向國際展現另類現代化途徑?答案似乎在模糊中益見清晰!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