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騷動 漢維關係分水嶺

2009/07/10

侍建宇/清雲科大歐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台北市)

這次新疆騷動與以前發生的事件比較,可以被視作當地漢維民族關係演變上的一個分水嶺。

過去從沒有漢族大規模上街頭,準備對抗維族的騷動,這次透過媒體鏡頭特別清楚的呈現,「新疆的漢人」與「東土耳其斯坦的維吾爾人」,兩個在政策上塑造出的社會認同,開始正式進入正面對抗。

當然這個對抗只是結果,並不是背後千絲萬縷的,埋在新疆當地日常生活交流接觸中的各種起因,像是對於衛生的概念、兩性與婚姻的看法、語言的運用與歧視、宗教信仰衍生出的行為價值觀,維族與漢族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踟躕,實例可說不勝枚舉。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並未受重視,於是社會自動劃界選邊,互不體諒,形成某種隔離狀態。

漢族在新疆的新移民,無論是投機或是勤奮,他們一直被灌輸也養成一種忍辱負重的政治共識,為求拉攏少數民族,必須全面給予特定的優惠待遇,而漢族基層利益反而有時可能被犧牲。只要做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新疆維族不聚眾鬧事,政府就寬鬆以對,否則就是另一個極端的嚴打。

但是土生土長在新疆社會基層的維族,他們卻覺得政府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經濟社會結構的發展,使得他們難以與漢族同儕競爭,資源也都是由漢族負責分配,民族間的「相對剝奪」輔以「自動隔離」狀態,成為循環惡夢,甚至無解狀態。

如何將新疆各個民族吸納入並共創中國社會主流價值體系,而不只是在遇到衝突危機時,以收緊/鎮壓或放鬆/優惠的民族政策走向作為調控工具,這個問題在清代中葉以後的中原漢族文人,例如魏源,就已經意識到。但是當時並沒有能夠釐清,並在大清帝國的統治階級中型塑出主流共識,而沒能夠深入解決。

現在不應該以泛政治化的框架,將中國與新疆/東土耳其斯坦套入,並迷失在西潮漸入後的民族主義論述煙霧裏,甚至進行內鬥與政爭不能自拔,實事求是的面對各種相關社會細部問題才是應有的作為。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