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藉陸資 改造經濟體質

2009/05/13

【張志榮/專訪】

 寶來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部總經理黃齊元昨(12)日指出,台灣千萬不要耽溺於陸資來台的喜悅中,如果無法儘速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極有可能重蹈香港過去10年多來依舊依賴中國的覆轍,以下是他接受本報專訪紀要。

 問:你怎麼看近期台灣處處瀰漫的陸資熱?

 答:兩岸因政策開放腳步加快,「陸資」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基本上,我認為陸資來台主要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台灣業務」,指的是早期兩岸企業業務上的合作,第二階段是「台灣投資」,指的就是最近正在炒的QDII與策略性投資;第三階段是「台灣籌資」。

 我覺得「台灣籌資」才是真正能提升台灣附加價值的關鍵,台灣資本市場的特色是中小企業、高成長、高科技、多元化,因此,未來在兩岸三地資本市場進一步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找出屬於台灣自己的特色,與港滬股市做出區隔,否則香港因與上海功能重疊的結果,就是陷入被邊緣化的危機,這是台灣必須注意的。

 問:陸資是台灣經濟的萬靈丹?

 答: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台灣若因股市陸資題材大漲而失去憂患意識,那就太不智了,香港回歸中國後,歷經03年中國對港經濟政策大幅調整、當時股市也大漲一波,但激情過後,現在的香港並沒有緊抓這次機會、針對經濟結構進行轉型,導致過度依賴中國的情況依舊,台灣不能重蹈覆轍。

 目前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但我觀察這幾年在中國事業有成的台商,回到台灣後反倒是以服務業作為投資重心,包括旺旺投資媒體與飯店、寶成裕元回台投資醫療與飯店等,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未來在挹注陸資題材後,勢必會帶來很多商機,台灣必須要藉由陸資機會改造經濟體質,才是最聰明的作法。

 問:可否進一步說明調整模式?

 答:很簡單,陸資為何會選擇與台灣企業合作?並不是看台灣市場,而是看上台灣企業國際化的競爭能力;相同的,對多國籍企業而言,台灣能提供什麼優勢?當然是在地化、本土化中國市場的know-how;也就是說,台灣不能只吸引陸資、而是再進一步吸引多國籍企業來台投資,台灣可以做為雙方橋樑角色。

 因此,對多國籍企業而言,台灣將是非常好的科技研發商品化中心、製造加值化中心、以及銷售中心,在這個「大中華市場管理平台」上,台灣可以當資源的整合者,這就是台灣未來最重要的定位,千萬不要再浪費這次機會。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