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浪潮下的五一(四)
群眾與行動間的落差

2009/05/06
苦勞網特約記者

5月1號下午,遊行隊伍來到中山南路口,為了能夠順利到行政院前,組成約百人的方陣,與警方發生衝撞;衝撞的目的是為了拉高抗爭的強度與決心;不過最後以只有一次衝突、之後以行政院政務委員不著邊際的回應收場,毛振飛說,這種程度的衝突,跟本來他的預設並不相同,「我是抱著被關的決心來的」;不過,如果只是從「衝撞的強度不如預期」來看遊行的結果,恐怕過於簡單,這一次遊行,提出五大訴求,不過在遊行中並不明顯,在行政院前,要求政府必須改變「錯誤的政策」,最後在薛承泰上台的時候,也只聽到「停止教育部的企業實習計劃」這一個由九五聯盟在先前提出的訴求,此外,「召開勞資政協商會議」則似乎是在遊行當天才出現的東西。

五一兩大具體訴求?怪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海報,教育部的「企業實習計劃」製造廉價勞動力、壓低工資水準,為九五聯盟所批判;而「要求撤回實習計劃」成為五一兩大具體訴求之一。

自從教育部開始推動「企業實習計劃」以來,即遭到九五聯盟的強烈批判(參見九五聯盟新聞稿),並以之作為此次五一遊行青年失業大隊的重要具體訴求(參見青年大隊文宣),這個訴求雖然不能說不重要,但對於整體的派遣、外包、不穩定僱用與失業狀況來說,畢竟仍是「邊邊角角」;另一個重要訴求「召開勞資政協商會議」更從不曾出現在遊行之前的訴求中,毛振飛說,的確在遊行前幾天,才出現這樣的討論,他的想法是,政府總要做一些事情,所以希望藉此把國家給拉進來。

事實上,自從全產總組成之後,「勞資政協商」的主張,一直是其主要的訴求,並且具體反映在2001年,民進黨政府舉行的「經濟發展諮詢會議」上,當時就遭到工運團體批判「真正得利的只有極少數工會領袖和幕僚群,因為他們能登堂入室,一下子提升到官員老闆們平起平坐的地位,至於基層勞工實在是撿不到什麼便宜的…(參見2001〈工人力量〉:「勞工代表」,代表了誰?又做了什麼?」)」;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馬英九也數度宣示以此作為重要勞工政見(參見苦勞報導:[1][2]), 並具體地表現在去年勞委會「基本工資審議」的態度上(當時的報導評論)。

加上,在國民黨的政治脈絡下,五一遊行所「拿到」的這個「勞資政協商會議」,是不是發動遊行的這8大團體所能夠「吃」得到的?費了那麼大的力氣,有沒有可能只是為人作嫁,抬了別的總工會上談判桌?即便「8大」中有人上得了桌,那麼會是目前還在工會體制外的「團結工聯」、「九五聯盟」,或者個別地方、場廠、產業別的這些工會嗎?毛振飛也沒有辦法確保最後的結果,只是表示「我們是要求要以『8大』作為對口的對象,如果不行就再抗爭。」

梯隊並不真的整齊

訴求的跳躍與不明確、沒有清楚的群眾可以落實行動的成果,這與參與遊行的「主角」缺席,有密切的關係,這一次的遊行定調為「反失業」,主要的問題意識在日益高張的「彈性勞動化」現象,當然,各工會面對大量替代性勞動力出現,壓縮本身勞動條件這一個現象,有強烈的感受,但是,真正受到「勞動彈性化」衝擊的「非典型勞動者」,卻沒有真正以整齊的梯隊出現在五一的遊行陣容中。

無論是國營事業、民營的各地產總系統,或者備受矚目的青年勞動者大隊,都沒有能力組織這些感受到迫切壓力的勞動者,這是問題的關鍵。這種現象,連帶著也使得主事者(如丁勇言)所期待的「梯隊整齊、抗爭強度夠高」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預見是「不可能的任務」,遊行在經過行政院前的衝突之後,再轉入凱達格蘭大道,人數幾乎減了一半;台灣自主工會運動發展到今天,已經有超過20年的歷史,對經歷經濟發展高峰期、還有一定程度「終身僱用」保障的工民營事業工會幹部、會員來說,不管金融海嘯或者彈性勞動趨勢如何嚴重,只要預期自己可以順利退休(優退、優離),對於五一遊行所提出「失業」問題的迫切感,是不是足以支撐出一場論述、訴求、強度相當的行動?恐怕還不是現階段台灣工運可以處理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一場近十年未見的五一遊行,真正的群眾缺席、台上說的跟台下想的,又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所存的可能真的只剩下「讓大家可以走在一起」這一個將過去四分五裂的台灣工運隊伍重新結合起來的「平台」意義,對此,毛振飛認為「有一點達到目標」,在遊行籌備過程,甚至是當天產生的一些爭議,他也認為「這是好事」。「桃園縣產總(毛振飛擔任理事長)不會回到(加入)全產總」,毛振飛說,這也間接回應了全產總理事長施朝賢對「全產總與團結工聯合一」的期待,短期內不會實現。未來,類似今年五一「平台」的形式,可能會成為工運整體行動的一個基本模式。

厚植基礎、擴大參與,把「缺席」的群眾找回來

台塑集團的南亞電路板工會在遊行中動員了近200人全程參與,在參與的民營事業工會中頗為可觀。工會秘書田奇峰說,最主要的原因還在工會平時有互動、建立申訴制度、協助會員進行爭議,而這一次五一遊行,也有積極的動員;事實上,南電在廠內,也曾經有過公司以11個月的定期契約與新進人員簽約的例子,不過在工會的積極介入、打官司之後,目前已經沒有「定期契約工」的存在;南電屬於高度依賴出口的產業,在「無薪假」風波下,受衝擊很大,不過最近景氣又有變化,「無薪假」趨緩;不過,由於新到的訂單都是短單、急單,所以眼前的危機可能不像眼前那麼強烈,看得到今天,看不到明天,因此,田奇峰認為,對幹部來說,仍然存在著危機感,也保留了五一走出來的動力。

南電工會的例子,顯示出基層工會平時的經營、危機感與戰鬥力的維持,會直接反映在動員的狀況上,相較於「平台」的建築,如何面對重新厚植工會的基礎、有效地擴大參與,乃至於把「缺席」的群眾找回來,這應該是台灣工運所面臨更大的問題。

失業浪潮下的五一(一)台灣工會串連,遊行定調「反失業」

失業浪潮下的五一(二)困境下,非典型勞動者得自己站出來

失業浪潮下的五一(三)高張力抗爭宣示,考驗「新平台」

五一遊行小衝突 府院承諾勞資政會議

失業浪潮下的五一(四)群眾與行動間的落差

事件分類: 

回應

ㄟ,好怪喔,這個作者是不是菜鳥啊?

要說五一遊行很多年來,都是大鍋炒,幾乎都是「讓大家可以走在一起」,每次也都內部幹來陰去的,這個問題,不是今年才出現的貝。

毛總指揮講的話
其可信度應該和蔡啟芳差不多
「我是抱著被關的決心來的」
聽聽就好
別信以為真

噗...菜鳥...別鬧笑話了吧

苦勞最菜的記者年資是......11年
噗~~~我笑了

如果孫窮理是菜鳥,那其他記者都是草泥馬了。

窮理這篇寫得清楚。組織型態決定頭頭腦袋,沒有新型態的組織發展,我看台灣工會運動就等著送進焚化爐。

希望這個平台除了「五一遊行」之外,可以創造多一點空間與可能性來搞新的組織工作。沒有這層意義,就剩下應景了,非常可惜。英國跟米國這個反省過程走了將近二十年,開發出很多新策略,比如說「非工會式的勞工組織」、「虛擬工會」、「組織者學院」等從台灣看有點玄的東西。

至於三方對談,在台灣的歷史意義從來就是讓工會幹部知道「幹,其實走街頭還比較輕鬆!」---當然,我是指好的工會幹部。至於爛的,不早就天天在勞資政對談了....

或許世新的研討會有機會可以多談這些。

樓上的幾個,誰不知道有些人可以資深到當活化石了,重點在於怎麼有些論斷寫出菜鳥的水準啊。

苦勞網這種有點拍馬的風氣不是很好耶

我也覺得這篇報導真的寫得太淺了點....不知道作者的顧忌是什麼...
此外,wobblies的發言似乎再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啦...什麼新的組織策略...這很難嗎?
說到底最根本的是誰要去做組織工作...又累又辛苦...薪水又少...
還是出國念學位比較實在啦 像是去英國啊....
回來後可當教授 又有發言權 薪水又高...
講穿了 還不就是那麼回事嗎....

不過這次遊行 台灣社會民主工作室成員丁勇言突然冒出來當副總指揮
著實讓大家嚇了一跳  怎會突然多了一個呢...
怪怪 真是這次遊行的最大受益者啊  厲害厲害 佩服佩服
聽說wobblies也是該工作室成員之一啊  加油喔

淨是一群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勞動學者"啊
無論走街頭還是室內活動對該工作室應該都很輕鬆吧
這與能力可能沒有直接的關係,倒是和見縫插針的直覺有很大的關聯

當然只責怪該工作室未稔太不公平
也要其他主事的"勞工團體"夠殘弱才能相互輝映啊!

這次五一真的大團結了呢
可喜可賀!

拿他者資源出國唸書再回頭批判真的是非常實在的選擇

看到新型態組織這種提法已有些感冒了
新型態,就是跨廠場或是非典勞工的新組合方式嗎
以WOBBLIES這幾年的倡議,應該是指這些吧
但如果跨廠場工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非典勞工也有了工會當庇護所
工運,就真的進步了嗎?
這些工會的內部運作難道就不會出現如現今這些工會建制化後的官僚、與群眾疏離、不民主、脫產等問題嗎?
而最後,工人的問題到底解決了沒?社會民主就因此而大躍進地建立起來了嗎?

台湾还有工會串連,遊行定調「反失業」??不错。

先假設訪客3的幾個留言是同一人。

如果只是對我個人無謂的污衊的話,實在沒有甚好回應的。但是你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或者憂慮,我也假設你是關心工運動發展,這部份回應如下:

組織型態改變,工運會不會就進步了?當然不會。但是我可反來過保證,工會組織型態沒有改變,一定就沒有進步的可能性。頂多出現像閣下,或者林子文等等個別的進步分子,但不會是一個工會運動集體的進步。

不要看到外國例子就急著指控「外國月亮比較圓」。我的意思是這個反省與改革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多辯論與嘗試。台灣會產生的結果會是什麼,沒人知道,但是組織型態不改變,非典勞工就沒有加入工運的可能,每年我們就只能等著罵五一遊行不敢衝。

這些改變,你可能很在乎是由什麼身份的人來發起。說實話,在台灣,學者是工人是理事長是會長秘書長根本不重要,重點是要有人開始搞。

閣下可以繼續您「但如果跨廠場工會.....工運,就真的進步了嗎?」的態度,但是就在你我在這邊留言的同時,公家非典雇員,部份工時、幼教老師、外勞、研究助理...這些傳統工會領域之外的受雇者都開始有些改革的嘗試,這些才有意義啦。連搖滾音樂界也開始有聲音出來了,不是嗎?

請wobblies先不要急著指控別人是對你個人無謂的污衊的話
還是先反思自己的過往的所作所為吧....

反思什麼?!
什麼所作所為?
要就寫出來大家看看阿?
別搞得一副煞有其事
要討論就好好討論
苦勞網這裡不是Gossip版
用不用負責任的寫法噴口水
我也可以來一段
建議訪客4先反思自己今天下午4點31分的所作所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