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灣勞動環境與基本人權

2009/04/26

「不景氣的今年,有工作就算幸運了。」如果以這樣的方式談論台灣的勞動環境和條件,那實在稱不上甚麼民主國家。這一波的不景氣是指大時代下就業環境更加險峻,並不代表沒有勞動人權或工作倫理。長年下來,除了大企業的企業形象必須塑造良好的勞動環境外,誰也管不了中小企業的勞動環境,也只能自求多福,因為那是工作是個人選擇,是個人自己的事。

確實,工作的選擇是個人的意志,但社會必然會有一股公眾的力量和無形操控社會的力量,主導著每一個個體的就業環境。現今的通說「不景氣」也是個例子,因為不景氣,勞方就更沒有條件和力量和資方談論薪資、工時、福利…。撇開這大時代的環境不談,有許多工作,屹立在社會上的工時,始終超長,薪水就看個人的禍福造德了。社會認知上顯於服務業較為明顯,但近年來,連所謂的電子新貴也算在討論的範圍。以竹科電子業為例,企業福利超好,公司有福委會幫助員工爭取生活福利,公司關心員工的身心而設置體育館。一月份行政院主計處所頒布的經常性薪資統計為新台幣35,130元,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平均薪水為新台幣79,847元,明顯比其他行業的薪資超出許多。但,為何現今一般的電子業卻不是所有人稱羨的行業,其主因在工時,以及工作壟斷了人的的自主性。

工時過長並非最嚴重的問題,對人的自主性壟斷才是台灣長期就業環境的問題,人的時間所有權賣給了工作,再抗辯是個體意願的選擇,實在狡猾不過。回到電子業的例子,公司當然可以安排員工休息時間的娛樂好去處,但是娛樂過後還是得回到責任制的工作崗位上賣命,最後,其實那些娛樂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中間的休息時間、能跑多遠、公里範圍內到底有多少選擇。如果說電子業的休息時間不太人性,更遑論那些每天上班十小時的低層服務業員工,每日下班可能都是十點以後的事了。對於台灣生活的人們,我們真的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嗎?人生應該有很多部分,有自己屬意的生活方式,除了工作以外,我們還有家庭、興趣、其它的人生目標。

工作的確是神聖和重要的,但人民整體的期望應該是既能為公司效勞,亦能為自己的生命寫出有意義或深富情感的樂章,而非覺得自己的生命似同勞動機器。在民主的進程上,我們應該不能只以剝削勞工追求最大利潤的角度去思考,而是應該進程到如何發揮員工的個人特質去讓公司追求最大利潤。這有可能是未來邁向民主化進程的一部分,當社會的每一個個體邁向追求自我的最大價值,那麼台灣人民的整體環境和自信將會是不同的風貌。看不見的內在動力永遠是轉變台灣未來的關鍵。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