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4/18下午2:00-5:00
地點:桃園縣大溪鎮崁津部落
主辦單位:
崁津部落, 河岸家園聯合自救會(三鶯部落, 撒烏瓦知部落, 崁津部落)
協辦單位:
台灣民歌學校,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中原大學景觀系, 都市原住民後援會
崁津部落是很好的地方,從70年陸陸續續來到這地方定居,打這塊地,作自己一輩子的居所。因為這塊前面對著大漢溪,所以每當工作休息或部落節慶,不管老人中年人,就會帶著魚網來到溪邊捕魚回來,供部落的人一同分享今天所獲得的成果,這就是崁津部落的人值得高興的一面 。
引自陳春讚整理之『崁津部落之歌』故事說明
隱伏在旋律之後, 唱歌的人們的生命的樣貌, 到底是什麼呢?
三鶯部落, 撒烏瓦知,崁津部落的重建 .保存. 拆遷危機, 從去年延燒到現在。因為三個部落的聯合抗爭, 初步獲得了暫時的成果:三鶯部落緩拆, 撒烏瓦知部落原地重建, 崁津部落也得到消息暫時不會拆遷。 這期間許多朋友的共同幫忙, 讓這幾個部落的危機與現況, 逐漸被社會所看見。民歌學校也在這個時候, 參與了部份的行動。就在和部落人們接觸的過程中, 我們向部落族人提出了建議:『何不唱部落的歌, 講述部落的流動的勞動歷史, 讓外人更加看到都市邊緣原住民部落的真實狀態?』
崁津部落很爽快地答應了, 而且很認真的聚集了族人, 練習唱著歌曲。有些歌, 年輕一輩的聽過但不會唱, 有些歌, 老一輩的族人還得邊唱邊討論, 修正那些忘記許久的歌詞。這個民歌學校講座的邀約, 讓部落裡的大大小小在歌唱這件事中活絡了起來, 而在三個部落合組的『河岸家園聯合自救會』中, 部落也決定, 三個部落輪流主辦。某次聯合會議中, 大家談著, 這不應該叫做『民歌學校』, 而應該叫『lipahak mapulong』--聚在一起歡唱!我們很高興地邀請所有願意與河岸家園部落族人站在一起的朋友, 一起來參與這個歡樂的合唱。
活動流程:
1:00-2:00 崁津部落導覽(由部落耆老及中原景觀系盧建銘老師導覽)
2:00-4:40 同歡會(內容有崁津部落的歌曲及 三鶯部落, 撒烏瓦知部落的表演)
4:40-5:00 搗糯米。
5:00-7:00 原住民美食。
交通導覽:
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下, 左轉112號縣道, 再左轉3號省道, 至盡頭右轉4號省道(介壽路), 直行往崁津大橋方向, 路之左側會有一巨大的土雞城招牌, 左轉進入小徑, 沿著自行車道, 順著部落方向指示即可到達。
搭車者可搭乘客運至大溪, 再由大溪前往部落。但建議可以幾個人一起邀集有開車的朋友一同前往。
地圖參考:
http://maps.google.com.tw/maps/ms?hl=zh-TW&gl=tw&ie=UTF8&oe=UTF8&msa=0&m...
連絡人:
鍾仁嫻 0920034674
黃惠偵 0926604670
李宜霖 0928197396
陳柏偉 0933889902
民歌學校及講座簡介
民歌學校是一種虛擬的概念, 目的在找尋民歌和社會狀況的關係。
民歌學校也是一個現實的組織, 藉由舉辦各種講座, 讓歌謠音樂的社會性得以被清楚辨視。
去年十二月民歌學校第一炮的驚鴻一瞥, 很多人都在追問著『民歌學校』每月一場是真的假的。當然是真的, 只是因為當時年關將近, 許多事務準備不及, 同時, 第一次的嘗試, 也有很多朋友向我們提出了各種建議。因此在農曆過年後, 民歌學校也和第一場的主講人:王秋月, 一起再次討論接下來的幾個講座可以怎麼進行。
第一場有關新光紡織士林廠的抗爭歌曲和故事, 意外地引發了新光老工人楊大華唱歌的興緻來了。很多朋友在當場感受到大華老哥許久不見的陽光般的笑容:因為那些歷史那些故事, 把所有人帶回了廿年前的新光抗爭現場。裡頭抗爭的故事, 感染了來參與的人員, 但是楊大華倒在其中找到年輕時的熱情和歡笑。這個經驗, 讓民歌學校的籌畫人員思索許久, 到底我們在講民歌學校想要重新再定位 這些歌曲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難道只能從那些經典的抗議歌曲和社會運動的抽象概念來編織嗎?
在廿年後的今天, 新光的各種改編歌曲, 真實地重現了當時的抗爭以及人們的真實狀態。有人覺得把那麼精采的歷史放在一個小小的講座中處理, 殊是可惜。的確, 我們應該更認真地設計行動:隱伏在旋律之後, 唱歌的人們的生命的樣貌, 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