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工青年藝術團 歌頌農民工

2009/03/17

黃淑嫆/北京報導  (20090317)

 「打工、打工、最光榮!高樓大廈是我建,光明大道是我建,髒苦累活兒是我們來幹,堂堂正正做人,憑力氣來吃飯!」一首首諸如此類的屬於大陸農民工自己的歌,從○二年「五一勞動節」北京「打工青年藝術團」成立開始,正不斷地在許多建築工地、工廠以及工人社區等地方流傳著。

 「用歌聲吶喊,以文藝維權!」是「打工青年藝術團」的宗旨。團長孫恆說,「當初想法很簡單,我自己也是從老家河南來北京打工,身邊就遇到很多老鄉、工人,發現大家生活很艱辛。另一方面,大家精神文化生活很匱乏,比如說沒錢看電影,沒錢去卡拉OK,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就不需要,其實愈是窮人愈需要精神上的支持。」

 傳唱底層心聲 自己創造文化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自娛自樂,雖然我們去不了那麼多(看電影、唱卡拉OK),但那些地方去了,也沒什麼意義。因為他們電影裡面演的內容、歌曲唱的跟我們沒有關係」,孫恆說,城裡的流行文化本質是一種消費文化,對農民工來說過於奢侈,農民工的文化得靠自己創造。

 大陸官方統計,去年底農民工總數已達二億二千五百萬人,實際數據可能更高。孫恆說,成立「打工青年藝術團」目的是希望藉此讓農民工可以唱自己的歌,也可「紀錄自己的歷史」。

 在「打工青年藝術團」發行的三張專輯中,「彪哥」、「團結一心討工錢」、「北京、北京」、「這矮矮的村莊是我們在這城市的家」、「一個工友的伙食」等歌曲,都是從農民工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

 「彪哥」、「團結一心討工錢」 真故事

 孫恆說,「打工青年藝術團」○二年在北京的第一場演出,差點就被工地老闆趕了出來。當時設備簡陋,兩把吉他一把口琴,家裡唱卡拉OK用的麥克風就綁在一根插在地上的鋼筋上,音箱小又舊,電線上掛了幾個照明用小燈泡,台上掛著一條寫著「天下打工是一家」的橫幅。

 「辛辛苦苦幹一年,到頭來不給工錢,面善心黑的周老闆,躲藏起來不相見;寒冬臘月要過年,全家老小把我盼,空手而歸沒法辦,只有橫下一心,跟他幹!」在唱到這首「團結一心討工錢」時,表演達到高潮,現場五百多名農民工群情激昂,跟著孫恆齊一起吼唱著末了的幾句「團結一心跟他幹!條件一個結工錢!」

 台灣經驗給信心 開辦藝術節

 孫恆說,○二年當時農民工生活條件比現在更差,拖欠工資現象很普遍,「工地老闆覺得我們是在煽動工人鬧事,其實我們並沒這麼想」,「打工青年藝術團」只是站在農民工立場上,替他們發聲。雖然「打工青年藝術團」的成員流動性高,但並不影響他們的演出,「這樣也好,他們學會了我們的歌,又可以帶到別處去」。

 去年,「打工青年藝術團」應台灣「大大樹」之邀來台參加「二○○八年流浪之歌音樂節」,讓孫恆對舉辦和農民工相關的文化藝術節有了信心。

 他說,「以前也想過要辦這樣的藝術節,但沒有經驗,想藝術節應該會很龐大,會要具備很多內容,總覺得我們條件很差,辦不起來。但是我去了台灣以後,給了我很多自信,因為我覺得藝術節不一定辦那麼大,所以我想我們就有信心了。」

 今年一月,孫恆在北京朝陽金盞鄉皮村舉辦了「第一屆打工文化藝術節」,以音樂、電影、戲劇、詩歌民謠、趕集、聯歡的方式,邀請了來自廣州、深圳、重慶、香港等地方的團體共同參與,以此體現農民工卅年的流動歷史。「今年十月,我們會再辦『第二屆打工文化藝術節』,到時想邀台灣的『黑手那卡西』過來。以後,我們想要在全國各地舉辦」,孫恆說。

臉書討論